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曰“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表明作者渴望优雅恬淡的生活,寄情于花草 |
B.说明江南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
C.反映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农业生产专业化趋势明显 |
D.反映晚清时期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的思想压抑局面 |
下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电话局明信片,它不能说明
A.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的运用 |
B.通讯工具的变迁 |
C.辛亥革命后社会的进步 |
D.印刷技术的进步 |
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辫运动”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辫发之争”主要反映了
A.激烈的政治斗争 | B.国人的文明程度 |
C.欧风美雨的冲击 | D.历史的发展进步 |
“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寓强于富 | B.实业救国 | C.中体西用 | D.突出民生 |
“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政治生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治和行政的分野。中国传统政治也强调分野,王权就是政治权力,相权就是行政权力。”中国传统政治最早分野是
A.三公九卿制 | B.中外朝制度 |
C.三省六部制 | D.内阁制 |
“禹葬会稽”, 历史上一直有争论:第一种说法是大禹葬于浙江绍兴会稽山,第二种说法是大禹葬于河南西部的会稽山。秦始皇就曾登上浙江绍兴会稽山,并留下了“上会稽,祭大禹”的记载;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夏禹葬于江南的说法表示怀疑。对此,以下评论正确的是
A.夏的统治中心是河南西部,因此第一种说法错误 |
B.《史记》是信史,因此司马迁的怀疑可信 |
C.仍有待考古、文献等多方面的考证 |
D.为多角度研究夏禹提供了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