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5分)
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①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乍开的花儿,像彩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
②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挡。大朵、小朵,单辨、复瓣,红、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的锦缎。连那些最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
③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认为,太阳花经久不衰,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经受住烈日的考验。不错,是这样的。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艳丽,愈加旺盛。
④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一朵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因为开花的时光太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新的花蕾在等待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了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迅速完成。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去。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放。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新的花蕾。
⑤这新陈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放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神饱满,不遗余力。尽管一朵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⑥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就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待到秋霜肃杀时,它们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
⑦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是这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啊!
依据第④段内容,填写下表。   (4分)

时 间
花的状态
日出前
 
日出后
即刻开放,开大开圆
日落时
 

为什么太阳花能“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    (4分)
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分)
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
第②段写太阳花的美丽时,是如何进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   (6分)
如何进行正面描写:                                                      
如何进行侧面描写:                                                     
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太阳花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   (6分)
文中的太阳花给了你哪些人生启迪? (写出两点即可)    (2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理解。
阿凡提故事的不同认识
我在美国教的中文班学生都是十二、三岁, 课堂使用的教材是暨南大学为国外中文教学编的一套十二册的中文课本。上个星期天上课,学到了一篇课文:《阿凡提借锅》。
故事说的是阿凡提到地主家借锅,还的时候锅上还放了一口小锅,地主就问:“你只借了一个锅,怎么还回来了两个呢?”阿凡提回答借去的这口锅在他家生了一个小锅,所以一起还回来了。地主很高兴地收下了,告诉他以后想用锅就来借。
很快,阿凡提将地主家最大的那口锅借走了,然后一直都没有还。地主去要,阿凡提说,那口锅死了。地主很生气地问:“锅怎么会死呢?”阿凡提回答:“锅都可以生孩子,怎么就不会死呢?”地主很生气但是拿他没有办法。
读完了课文,我和孩子们讨论这个故事,他们的回答颠覆了我以前对于阿凡提的印象。
老师:关于这篇课文,你们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什么是锅?
老师:锅就是做饭做菜用的那个工具。
学生:既然是家里做饭用的东西,应该属于比较私人的物品,阿凡提为什么要到别人家去借呢?
老师:因为他比较穷,家里没有足够的锅用,就需要借了。
学生:哦,那什么是地主?
老师:地主就是农村里比较富裕的人,家里通常有很多田地,雇人来耕种。
老师:你们读了这个故事之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我不喜欢这个故事,也不喜欢这两个人,这种文章不应该放在教科书里,会教坏小孩的。
老师:为什么?
学生:这个故事里面的人都不诚实。
学生:对,他们都欺诈、贪婪。
学生:我觉得这个阿凡提看似聪明,实际上很蠢,花那么多心思合计圈套,就是为了用一个小锅骗来一个大锅,还是个人家用过的旧锅。
学生:他之所以穷得要借锅,大概就是因为只想着不劳而获,耍诡计骗别人的东西。他如果心思用在努力工作上,一定可以赚很多锅出来。
学生:是啊,如果他把用来买那个生出来的小锅的钱攒起来,再去干活赚点钱,就可以自己买一口大锅了,何必去骗人。
老师:嗯……,你们说得对,努力工作自食其力是做人的本分。
学生:还有,他再去跟别人借东西,肯定没有人会借给他了。
学生:就是,他借东西不还,失去信用了。
老师:分析得有道理,做人一定要讲信用,这是根本,不能贪一时小利而失去信用。
老师:那你们对地主这个人物怎么看?
学生:他太贪心了,第一次阿凡提还锅的时候,多还的那个锅不是属于他的,他就不应该要。
学生:他没有做人的原则,既然是有钱人,别人都穷得要借锅了,他怎么还能多要人家的东西呢?
学生:是啊,他有钱应该主动帮助穷人,做慈善事业才对。
老师:说得好,我们要想着去帮助别人,而不是占别人的便宜。做人也忌讳贪心,中国有句老话叫“贪为死门”,很多祸事都是由贪心引起的。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读阿凡提的故事时,都是讲他多聪明有智慧,和地主斗智斗勇,总是可以斗败愚蠢又贪婪的地主,是个正面人物形象,而在这些受美国教育的孩子们的眼里,他却是个既狡诈又愚蠢还没有信用的人。
仔细想想原因,阿凡提的故事实际上有背景,那个地主向来自私贪婪对雇工又苛刻,穷人都对他敢怒不敢言,只有阿凡提能对付得了他,经常让他吃个亏出个丑,为穷人出口气。当老百姓被欺诈剥削任人宰割到毫无反抗能力的时候,阿凡提这样的人物就为弱势力大众提供了发泄对恶势力不满的渠道。“为富不仁”“杀富济贫”好像是我们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东西。
美国长大的孩子生活在法治社会,尊崇诚实、努力、个人奋斗,欺骗、撒谎、没有信用都是让人唾弃的行为,在不提供背景材料的情况下,单纯从一个故事,孩子们的确很难理解阿凡提的做法。
我们这一代人(60、70年代)从小生活在阶级斗争为纲之后的革命教育下,我们的孩子还在延续有关的教育,现在阿凡提还是一个反抗阶级压迫的斗士形象,没有美国孩子的疑议,我们还没有发现阿凡提的“毛病”。
所幸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儿子(2000年出生)听,他也提出阿凡提的这个做法不好,因为阿凡提是主动骗人、骗东西的,这个做法不诚实,也就是不能学的。
——看来,中国孩子也在进步了!
传统意义上,我们都说阿凡提聪明,在这个故事中他的聪明体现在哪里?( 2分)
传统意义上,人们喜欢阿凡提的原因是什么?( 2分)
美国儿童是怎样评价阿凡提的?请摘录文中的词语来解答。( 2分)
为什么 美国孩子和我们评价阿凡提有那么大的差异?( 2分)
阿凡提的故事虽然很弱智,但人民还是很喜欢。你能思考故事产生的深层的一些原因吗?( 2分)
你希望现在的你们能得到什么样的教育呢?敞开心怀说说吧。( 2分)

阅读理解。
冬 天 (节选)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说说你对作者朱自清的了解。( 1分)
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以“冬天”为线索,记叙了发生在冬天里的的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况。( 2分)
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选作一题)( 2分)
⑴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⑵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第二段中的台州的冬天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2分)
为了表现文章的主旨,作者在选材上匠心独运,请就此作一点分析。 ( 2分)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1)世界博览会简称“世博会”,是由一国政府主办、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参加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目的是展现人类追求进步的手段,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展望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和寻求面临的重大问题的解决途径。它鼓励人类把科学和情感结合起来,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们从世界各地汇聚一处,展示各自的产品与技艺。世博会集人类文明之大成,因而具备了无与伦比的感染力,使人心情激荡。世博会的会场不单是展示技术和商品,而且伴以异彩纷呈的表演、富有魅力的壮观景象、详细准确的解说。设置成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的、充满节日气氛的空间。成为人们娱乐和消费的理想场所。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文化、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
(2)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博会至今,世博会已经先后举办过40多届。
(3)2010年世界博览会于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中国上海举行,这也是首次由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总投资达450亿元人民币,超过北京奥运会,已成为目前规模最大的一届世博会,主办机构希望吸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前往主题公园或各国家展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一次人类文明的精彩对话,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以全球的视野筹备和举办上海世博会,使上海世博会承载人们对全球未来合作与人类未来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广泛共识,真正成为“世界人民的大团圆”。
(4)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是上海世博会最耀眼的一颗明珠,是中国的第一展品。作为中国馆区的主体建筑,中国国家馆总建筑面积大约2.7万平方米,它位于世博园区浦东世博轴东侧,世博演艺中心南侧,亚洲国家展馆西侧,处于世博会园区浦东区域主入口的突出位置。中国国家馆以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造型“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其“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l6字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主色调运用传统、沉稳的“中国红”,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气质。设计者们一系列殚精竭虑的设想,最终在建设者手中得以实现。
“世界博览会”指的是
第(3)段中划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第(4)段“作为中国馆区的主体建筑,中国国家馆总建筑面积大约2.7万平方米”一句中,划线的“大约”一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结合文意,谈谈人类举办世界博览会有哪些意义?

最好的圣诞礼物
(1)我们是餐厅里唯一带着小孩吃饭的家庭。我让埃里克坐在一张高椅上。我注意到餐厅里的每一个人都安静地吃着,偶尔交谈,也是发出很轻的声音。
(2)突然,埃里克大声地尖叫起来:“看,那边!”他那胖乎乎的小手激动地拍打着椅子的扶手,眼睛瞪得大大的。
(3)我环视四周,发现了埃里克兴奋的来源。那是一个老人,穿着一件沾满油污并且已经破烂不堪的外套,裤子又宽又大,只剩下了半截,脚上的鞋也破了,脚趾露出了鞋外。由于离他太远而没有闻到他身上的臭味,但我敢肯定他自己一定能闻到。
(4)他正在招手,然后又拍起了巴掌:“嘿,过来,宝贝,到这边来。我看到你了,伙计。”老人对埃里克喊道。
(5)我和丈夫交换了一下眼神:那个古怪而且令人讨厌的老家伙正在骚扰我们可爱的儿子。
(6)我们点的东西端上来了,那个老人又在对面开始大喊:“你会玩躲躲猫吗?哈,瞧,这小家伙会玩躲躲猫了。”
(7)没有谁会认为那个老人是在故作姿态,但我和丈夫尴尬极了。我们默默地吃着,埃里克却不肯安静,他在那个老人的怂恿下玩起了躲躲猫游戏。他在餐桌之间跑来跑去,当他躲得很好,老人看不到他表示认输时,他就咯略笑着跑出来。我和丈夫觉得,埃里克从来没玩得这么开心过。
(8)我们用完了餐,支夫去停车场取车,我与埃里克留下来结账。结完帐往外走时,我发现那个老人正泰然自若地坐在餐厅门口旁边。
(9)“上帝,在他对埃里克说话之前,让我们离开这里吧。”当我们走近那个老人时,我背过脸,因为我不想闻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此时,我紧紧抓着埃里克的小手,生怕谁会把他抢走一样。
(10)可是,埃里克挣脱了我的手,向那老人的怀里投去。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我还没来得及阻止,一个浑身臭味的老人和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之间的关系就达到了升华,仿佛深爱着的祖孙俩.
(11)埃里克温顺地靠在老人那着破烂的衣服的肩膀上,他把他对人的完全信任以及他的爱付诸了行动。老人闭起了眼睛,泪水沾满了他的睫毛,然后滑下脸颊。他那苍老的手布满了污垢、伤痕以及老茧,他轻轻地抱着孩子,温柔地抚摸着孩子的背。
(12)没有哪两个人会像他们那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就产生这样深厚的感情。我站在那里,呆住了。
(13)老人怜爱地看着怀里的埃里克。我知道,埃里克离开他的怀抱,对他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埃里克最终还是回到了我的身边。老人激动地说:“上帝保佑你,夫人,你给了我一份最好的圣诞礼物。
(14)我没有说一个字,因为我知道我无法承受这一句真诚的感谢。
(15)我抱起埃里克,向我们的汽车跑去。在车上,我紧紧抱着埃里克,终于忍不住哭了,边哭边说:“上帝,请宽恕我吧!”
(16)我明白了:那一刻,孩子看到的只是一个喜欢他的老人,而母亲看到的却只是一件衣服。
(选自《教师博览》2011年第5期有删改)
阅读全文,说说“我”对“老人”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第(3)段中对老人进行外貌描写有何作用?(3分)
联系上下文,理解第(13)段中划线句的含义。(4分)
请结合文章情节或人物,谈谈你阅读后的感悟。

阅读《最温暖的墙》,完成小题。(共14分)
最温暖的墙
  ①她是一位中学教师,她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她要经常与粉笔打交道。粉笔灰尘像雪花一样把她的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但同时也悄然腐蚀着她的手指。
  ②几年下来,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结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尤其冬天天冷的时候,她手上的老茧裂开了缝,一堂课板书下来,疼痛不已。上课前擦的润肤油,不到几分种的时间就被粉笔灰吸得一干二净。为了减轻疼痛,下课后她就经常用热水袋焐冰凉疼痛的手指。
  ③有一堂课,她需要板书一黑板内容,写到一半的时候,她手上的裂口流出了很多血,染红了手中的粉笔。坐在前排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老师手上的血。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竟将白色的粉笔点缀得分外引人注目。
  ④她拿出纸擦掉手上的血,继续写。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
  ⑤第二天上课,她一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有一种期待、一种激动,那种神情意味深长,就像捉迷藏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秘密不被人发现。班长喊起立,全班同学向老师问好,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投在老师脸上,眼睛全盯着讲台上的粉笔盒。这让她感到很蹊跷,莫非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当她从粉笔盒里拿出粉笔准备书写时才发现,那些粉笔整整齐齐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裹了起来,像花园里多彩的花枝
  ⑥老师以为学生们是开玩笑的,准备撕掉包裹粉笔的彩纸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老师先不要撕,纸上有字!”!
  ⑦她轻轻展开纸,细看纸上,只见纸上密密麻麻地写着:“老师,天冷了,我们看到你板书时手上流血,就用纸把粉笔包起来。这样你写字的手就不会疼了!”在那些粉笔中有一支特别独特,没有包纸,被—个硬壳的彩色笔筒包着。拿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已经用尽,可以随意拧着伸缩的唇膏筒!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独特创意啊!这些纯真的孩子,把母亲用来化妆的唇膏筒也给拿来了。
  ⑧她的眼睛湿润了,泪水像地下泉水,慢慢地涌了出来。她微笑着向学生道谢。转过身书写。粉笔灰像雪花一样飘落,竟在这寒冬的教室显得格外的婆娑和妩媚,弥散着温馨。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她感觉自己握着的不是一支粉笔,而是一双双温暖的小手,一支支有力的撸桨,在爱的海洋里划呀划。他们用簿簿的一张纸,在寒冬,给老师筑起了一堵最温暖的墙。此刻,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她知道,那些孩子的心,在身后像细微的炭火一样,默默燃烧着……
文章以“最温暖的墙”为题,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划线词语,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
(2)那些粉笔整整齐齐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裹了起来,像花园里多彩的花枝
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她知道,那些孩子的心,在身后像细微的炭火一样,默默燃烧着……”这句话的理解。”
读完本文后,相信文中的老师和学生都会给你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请任选一个作为对象,谈谈你对她/他们的评价。
文中孩子们为了保护老师的手指不受侵蚀,想出了一些独特创意。你在实际生活中一定也曾有过很多这类美好的创意吧?请写出其中一个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