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这表明德清禅师
| A.提倡儒、道、佛三教合— | B.认为儒、道、佛三教相互矛盾 |
| C.主张以佛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 D.强调做学问要博采众长 |
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等,这实质上反映了
| A.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 |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
| C.皇帝地位的独尊 | D.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 |
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这番话,下列理解与史实相符的是
A.东汉察举制的流弊,推举出来的文 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
| B.唐代科举制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弟子才识多平庸 |
|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
|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 |
北宋建立之初,宰相经常与皇帝在朝堂上坐面论道。古籍《闻见旧录》记载:宋太祖一次趁宰相范质站立奏事时,密令撤座,等范质奏毕,才发现没有了位子,也不好意思讨回,于是成为定例。这主要说明
| A.宋太祖有意加强皇权 | B.宋太祖不注重礼仪 |
| C.宋太祖不信任范质 | D.宋太祖轻视文官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唐朝时,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表现为
| A.宰相有名无实 | B.实行了内阁制 | C.废除了宰相 | D.设立多个宰相职位 |
秦朝时期,北京地区的最高长官是
| A.燕王 | B.广阳郡守 | C.幽州牧 | D.范阳节度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