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在其创作的《归国杂感》里这样写道:“不到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力去驳康有为……我们今日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的中国,骂康有为太新;二十年后的中国,却骂康有为太旧。”“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都批判康有为,是因为康有为
A.托古改制,实行君主立宪 | B.倡导民主与科学,全盘西化 |
C.变革制度,建立民主共和 | D.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
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全国土地改革,农村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 |
B.三大改造完成,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 |
C.“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
D.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使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 |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
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
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
“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 B.优先发展轻工业 |
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 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
下表反映了建国初粮食增长情况,根据表中数据信息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1949年 |
1951年 |
1952年 |
100(基数) |
100(1+28%) |
100(1+40%),超过抗战前最高年产量9% |
A.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土地改革使农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C.土地改革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时间 |
厂数(家) |
创业资本数(元) |
工人人数(人) |
1913年 |
698 |
330 824 000 |
270 717 |
1920年 |
1759 |
500 620 000 |
557 622 |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为辛亥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社会基础
C.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D.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