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6月19日,《人民日报》曾发表毛泽东的一篇光辉著作,文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同阶级对抗社会的矛盾根本不同,它是一种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不具有对抗性,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在这一年,《人民日报》还有可能发表过
| A.《继续放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社论 |
| B.《新民主主义论》的全文报道 |
|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道 |
| D.关于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报道 |
《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这种“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
| B.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
| C.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
| D.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
1931 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 年上升到50%左右;1932 年约有1 700 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 |
| B.苏联30 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 |
|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
| D.利用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
1921 年在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 B.党纲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 C.中共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 | D.中共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
1943 年1 月,美、英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10 月,中美英苏在莫斯科发表《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11 月,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举行开罗会议。这一系列史实说明()
| A.抗日战争使美英认识到应该平等对待中国 |
| B.抗日战争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提供了历史机遇 |
| C.中国已经成为与美、英、苏平起平坐的大国 |
| D.开罗会议的召开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标志 |
“民国元年后出现的几百家报纸、几十家学术或政论性杂志,以及十几万所大小学校,不仅使知识分子在数量上猛增,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更为独立的职业(例如教师、记者)、社会地位和更大的社会流动可能性。”这反映了民国成立后()
| A.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 | B.报纸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 |
| C.报纸实现了专门分工 | D.报纸进一步开启了民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