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贵、看病贵、住房贵、就业难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四大民生问题。如何解决好民生问题?几位网友通过“民生热线”就此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甲:子女升学是涉及每个家庭的民生大事,政府应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乙:就业是民生之本,如果教育的发展不能解决就业问题,那么在教育上的投入也无多大意义。
丙: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该把一切民生问题统统管起来。
运用政治学有关知识对丙的观点进行简要评析。(11分)
“用有‘温度’的故事,生动讲述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理念,记录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伟大实践。”这是2014年底,各大主流媒体推出“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栏的经典话语。讲述中国的故事,不是要猎奇,最重要的就是要传播出中国价值观,传播中国正能量。
在各大主流媒体的精彩故事里,主人公有创业成功而转战公益的科技博士,有志愿支教边疆的年轻女学生,有向绿色产业转型的矿老板,有在纽交所敲钟的“快递小哥”,还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挥洒汗水的普通工人,他们的故事无不充满梦想与拼搏的跌宕起伏,无不用朴实而感人的细节诠释着追求梦想过程中的奋斗与努力。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让自己成为中国故事的主人公?
(2)运用恰当的矛盾分析法,说明“朴实的细节”能“诠释着追求梦想过程中的奋斗与努力”。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表:2013年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项目 |
数量(万件) |
同比增速(%) |
申请量或登记量的世界排名 |
受理发明专利申请量 |
82.5 |
26.3 |
1 |
受理商标注册申请量 |
188.15 |
14.15 |
1 |
著作权登记量 |
100.97 |
22.1 |
前列 |
注:2013年,全国行政执法机关针对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共立案26.2万件,全国地方法院共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10万件。
材料一:知识产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据专家推算,当前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我国不到27%,而美、欧等国接近40%。
材料二:全国人大成立60年来,在推进知识产权事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陆续制定和修订了商标法、专利法等相关法律;2014年4月至5月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专利法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11月1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听取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检查专利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及审议意见情况的汇报;11月至12月,北京、广州、上海三地的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相继批准设立知识产权法院。
(1)概括表和材料一反映的2013年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的状况。
(2)结合表和材料一,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阐述我国为什么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3)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在推进知识产权事业方面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美两国的关系错综复杂,有竞争,有合作,也有分歧、对立甚至冲突。作为当今国际社会中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国,处理好两国的关系,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意义重大。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社会学家费孝通对处理好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有这样的设想与心愿;“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
(1)结合材料,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中美两国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2)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特点的知识,分析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
(3)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为了增强外国友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请你拟定一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限30个字以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此次全会提出了“综合改革方案”,而且“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5月26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尤其需要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培育市场主体,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进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材料二: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8月29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会议指出,要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将于2017年起对高考的内容、形式、录取、管理等环节进行改革,其中不分文理科、取消艺体特长生加分等10项变化备受关注。
(1)结合材料一,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2)运用政党的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二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如今,春节已是一半过年,一半文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农家的事,以大自然四季为一轮。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尤其在新春伊始企望未来之时,用愿望点燃生活,这种生活观被年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和无限迷人。这种对年文化不断加强,共同认同,成为中国人一股巨大亲和力和凝聚力之所在。年是自然的,年文化是人为的,它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年前一切筹备的目的都是为了家庭,反映了对家庭幸福的企望与尊爱。年文化是极严格的。它依照自己特有的内涵,从生活中寻找合适的载体。拿物品来说,苹果代表平安,自然就成为年节走红的礼品;梨子有离别的味,在岁时便被冷落一旁;年糕可以用来表示高高兴兴,它几乎成了年的专利品。故而,年文化十分鲜亮。
材料二:欢快的鼓点、嘹亮的唢呐、色彩缤纷的秧歌服、桃红翠绿的秧歌扇、十里八村撵着看的村民……传统闹春活动曾经是农村过年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让新年变得更加热闹,给农民带来了很多欢乐。然而近年来,这种热闹的文化现象却已经慢慢从农村生活中消失了。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年味不像以前那样有滋有味了。究其原因,一是文化设施基础薄弱,文化活动不“接地气”,往往是“政府当主角,群众当观众”,有的地方建了乡镇文化站,却没有好的文化产品,建起农家书屋,却不符合百姓的口味;二是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文化失去了中坚力量和新鲜血液,后继无人;三是农村集体经济不强,文化建设动力不足,常常无人过问、无钱办事。
(1)结合材料一,分析年文化体现了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哪些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克服农村过年面临的传统文化缺失以增强年味?
(3)针对材料二中传统文化缺失的问题,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