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时,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
材料二
材料三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开始于什么事件之后?请列举一位与此事件有关的历史人物及其成就?
(2)材料二中,图1、图2的广泛使用分别将人类带入什么时代?
(3)材料三中哪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哪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4)试概括上述材料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8世纪中后期,清政府主持编修了《四库全书》。同一时期,法国的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辞典〉。
请回答:
(1)分别简述这两部著作出现的社会背景。
(2)编撰(撰)这两部巨著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
(3)这两部巨著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
欧洲 |
时间 |
中国 |
10—15世纪 |
远洋航海技术 |
宋 元 明前期 |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 远洋航海技术 |
16世纪 |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
明中期 |
李时珍《本草纲目》 |
17世纪 |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 哈维血液循环学说 波义耳近代化学 笛卡尔解析几何 牛顿力学体系 |
明后期 清 |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
18至19世纪中叶 |
瓦特蒸汽机 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细胞学说 分子—原子结构学说 进化论 |
清 |
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致瓦·博尔吉乌斯》)
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实录》)
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3)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会宁(黑龙江阿城)及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金史·世宗纪》
材料三: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矣,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
(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 ----摘自《礼记》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 羹:有浓汁的食品)
----摘自《礼记》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
----摘自《周礼》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
----摘自《礼记》
【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