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我国先后出台了14个政策性文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说明我国
| A.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
|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 C.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实现了完全平等 |
| D.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
我国在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经济科学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支持经济科学的理论研究以及现实经济问题的对策研究与服务。这一材料主要说明科学实验( )
①是以直接获取对社会生活及其规律的认识为目的的实践活动 ②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集中体现在服务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 ③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实验内容,还应包括社会科学的实验内容 ④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同社会科学相联系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 )
| A.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 B.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 |
| C.能够处理好个人和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
| D.调整和变革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
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基本的形式是( )
①生产实践活动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③科学实验活动 ④生活实践活动
| A.① | B.①② |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实践的客观性和实践的能动性( )
| A.是绝对对立的。因为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 |
| B.是绝对对立的。因为客观性和能动性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
| C.是统一的。因为客观性和能动性都是实践的特征 |
| D.是统一的。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主观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
中国明代的王阳明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在他看来,凡是认识之真切、情感之发动、意志之决断,都是行(实践)。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
| A.否认了实践的客观性 |
| B.王阳明坚持“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
| C.是唯心主义的实践观 |
| D.科学地揭示了实践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