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
|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
| C.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
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
|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这体现的原则是
| A.联邦制原则 | B.主权在民原则 |
| C.权力制衡原则 | D.中央集权原则 |
《独立宣言》写道:“代表权对人民来说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而对暴君来说是可怕的。”这句话体现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就是
| A.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都有选举产生 |
| B.美国实行联邦制 |
| C.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通过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
| D.美国政府采取三权分立的办法实现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
下列对英国1 9世纪中期以后的内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②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③内阁实际上对国王负责
④内阁选举实际上是政党间的权力角逐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逐步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含义是
| A.君主按宪法选举产生 | B.宪法由君主主持制定 |
| C.君主权力受法律制约 | D.议会由君主负责召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