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科目 生物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通过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bc段可表示东亚飞蝗数量的波动

地中海贫血是我国南方最常见的遗传性血液疾病之一,为了解南方某城市人群中地中海贫血的发病情况,某研究小组对该城市的68000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调查能确定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
B.经产前诊断筛选性别,可减少地中海贫血的发生
C.地中海贫血的发病率与年龄无直接的关系
D.患者经基因治疗,不会将致病基因遗传给后代

如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自然生态系统(N2/N1)×100%的值一般在10%左右
B.若N6全部来自于N4,则蜣螂未获得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
C.当某种初级消费者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此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D.散失的热能重新用于合成有机物,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
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重要不同是演替进行的初始裸地条件

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A.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单侧光使燕麦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D.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