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一名德国中学历史教师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发表了震惊世界的历史哲学名著《西方的没落》。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西方的没落”中的“西方”应该是指
A.英国、法国、德国、奥匈 | B.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
C.英国、法国、德国、俄国 | D.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
1903年,张謇开始致力于南通的城市建设,一度使南通成为“中国最进步的城市”;1922年,朱葆三在上海郊区购地1000亩,欲仿南通经验建实验城,同期,荣氏兄弟在无锡尝试“劳工自治区”,此外,卢作孚在重庆北碚,陈嘉庚在福建集美均有类似的城市改造与建设的努力。这些现象在本质上反应出当时
A.商人群体已经形成了独立的阶层意识 | B.中央集权孱弱社会缺乏有效整合 |
C.战乱频繁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寻求自保 | D.中国现代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 |
下面是民谣《炮火声战号声》的歌词对白。该民谣的流传反映出
A.红军重视通过多种形式发动民众 | B.人们对苏维埃政权的支持与拥护 |
C.长征成为播撒革命火种的播种机 | D.共御外辱是全体国人的共同心声 |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认为:“巴黎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者是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监管行政和立法工作的机关。”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巴黎公社
A.主要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 | B.真正实现了选民当家作主 |
C.实行议会和行政合一的政治体制 | D.是真正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
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一方面,有贵族宫殿式的庄园生活;另一方面,则是农人破败的茅屋草舍。一方面,是工厂主舒适的生活享受;另一方面,则是失业工人绝望的生存挣扎。这一时期英国著名的保守党首相迪斯雷利曾把英国说成是一个“两个民族”的国家,“当茅屋不舒服时,宫殿是不会安全的。”材料主要说明
A.工业化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危机 | B.圈地运动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
C.英国的产业结构不够科学合理 | D.自由主义政策不再适应经济发展 |
公元829年,日本记载:“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该记载
A.说明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政治制度 | B.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人日本 |
C.彰显中日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相当 | D.体现出唐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