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6月19日,《人民日报》曾发表毛泽东的一篇光辉著作,文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同阶级对抗社会的矛盾根本不同,它是一种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不具有对抗性,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在这一年,《人民日报》还有可能发表过
A.《继续放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社论 |
B.《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的全文报道 |
C.《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简报 |
D.《关于成立西藏自治区的决议》全文报道 |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依法治国方略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此时最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外部条件是()
A.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
B.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
C.中美建交 |
D.“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
“1972年毛泽东接见他时,说:‘你们到北京这么一来,全世界都战战兢兢。主要是一个苏联,一个美国,这两个大国,它们不大放心了,不晓得你们在那里搞什么鬼。’”此处的“他”最有可能是()
A.尼克松 | B.基辛格 | C.勃列日涅夫 | D.田中角荣 |
邓小平曾经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这个制度”指()
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一国两制” |
毛泽东在某篇文章中指出:“……总之是一样,就是剥夺反动派的发言权,只让人民有发言权。……选举权,只给人民,不给反动派……”这篇“文章”应是()
A.《新民主主义论》 |
B.《论联合政府》 |
C.《论人民民主专政》 |
D.《论十大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