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发展海洋经济”首次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草案,海洋经济被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浙江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省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及其组合优势,如海岸线里程居全国首位,规划万吨级以上沿海港口深水岸线约占全国30.7%;海岛数约占全国44%;可开发潮汐能装机容量占全国40.8%,潮流能占全国1/2以上。我省具有显著的区位经济优势,如沿海和海岛地区位于我国“T”字形经济带龙头的南翼和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是长三角地区与海峡两岸的联结纽带。我省海洋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如宁波—舟山港已跻身全球第二大综合港、第八大集装箱港,其中大宗商品吞吐量连续三年居全球第一。此外,石化工业、船舶工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海洋装备制造、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成为海洋经济新的亮点。
材料二: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海洋经济试点省建设工作要以“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为重点,建设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以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为载体,建设和保护一批重要海岛;以科技人才为支撑,建设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1)运用辨证唯物论的知识,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浙江确立发展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的哲学依据。
(2)运用政府职能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政府如何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强省的建设。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责任就是力量,责任改变中国。2013年是中国不平凡的一年,许多不同岗位的中国人以无悔的奉献和忠诚的坚守,撑起和谐社会中一片“最美”的天空,夯实了社会责任的基石,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
“责任中国——人民网2013年度评选”经过数百万网友的踊跃投票,身患癌症,仍在高原恶劣环境中坚守岗位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公安局副局长王成元;曾是保安,自学考取律师资格,免费帮千余农民工讨薪的王铭;创建了“一米阳光爱心联盟”,寻找并帮助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的刘海涛;义务扫桥十一载的窦珍老人等荣获“十大责任公民”奖项。人民网寄望于每年一度的评选,让“责任”在网民心中汇聚,让“责任”在当代熠熠闪光!
(1)如果你参与投票,你的评选标准会有哪些?请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阐释“责任就是力量,责任改变中国”蕴含的辩证法价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消费者信心指数是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的指标,是综合反映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主观感受,是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是监测经济周期变化不可缺少的依据。
材料一:
图:2012年第一季度—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

注:①“100”为“乐观”和“悲观”的临界值。当信心指数大于100时,表明消费者趋于乐观;小于100时,表明消费者趋于悲观。
②2012.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纯收入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③2012.2013年浙江省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消费者比月收入低于4000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要高,5000元以上的消费者比较乐观。
材料二:
表:2012—2013年中国GDP增长率.CPI同比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TRSSCG)情况

时间
项目
12年第1季度
12年第2季度
12年第3季度
12年第4季度
13年第1季度
13年第2季度
13年第2季度
13年第4季度
GDP
8.1
7.6
7.4
7.9
7.7
7.5
7.8
7.7
CPI
3.8
2.9
1.9
2.1
2.4
2.4
2.8
2.9
TRSSCG
14.9
13.9
13.5
14.9
12.9
13.0
13.3
13.5

(1)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运用影响消费的因素和财政的作用的有关知识,说明应如何提高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
(3)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多样性”的有关知识,分析影响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依据。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提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
材料一:
2006-2012年我国环境治理.科研投入和经济成就

年份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
(亿元)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
出(亿元)
GDP
(万亿元)
2006
2566
3003
21.6
2008
4490
4616
31.4
2010
6654
7062
40.2
2012

10242
50.8

材料二:

(1)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
(3)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阐明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岳独尊”的泰山.“水墨落纸如雨入沙”的宣纸.“功深熔琢,气无烟火”的昆曲……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带着历史的体温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
文化遗产可以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但有些地方方式单一,有些地方缺乏特色;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打着“保护”的旗号过度开发,使其在“保护”中慢慢失去体温,失去未来。
(1)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的理解。
(2)根据材料,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就如何合理开发文化遗产提出两条建议,并说明其哲学依据。

(2013·大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地的有效利用和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材料一 2007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突出强调要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落实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上级审计.监察.组织等部门参与考核”。
2011年7月,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土地管理工作,要求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201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了农村承包法执法检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农村土地承包法执法检查报告。
材料二 为了有效利用土地,许多地方进行了积极探索。某村改变过去村民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统筹规划,在高岗旱地种植高杆苗木,其间套栽小苗.花草,周边围栏,既可护苗,又可在里面养鸡;在洼地修建鱼塘,集中养鱼.养鸭;在中间的旱地修建养猪场。养殖业的废弃物可制成有机肥,有机肥不仅可以育苗.养鱼,剩余部分还可销售。该村由此形成了综合立体开发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每亩土地年收益由改造前亏损或微利变成盈利8500多元,全村年净收入达300多万元。
材料三
2010年,某市农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耕地保护协会”。他们举办“耕地保护论坛”,积极宣传国家节约.集约用地政策;主动监督和协助处理违法用地行为;主动整治废旧建筑,建设休闲健身场所,改善居住环境。他们发挥集体智慧,既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又保护了耕地,成为耕地的“第一保护人”。
⑴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常识分别说明党.政府和人大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
⑵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经济知识概括该村在土地集约经营上成功的经验。
⑶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分析农民群众为何能够成为耕地的“第一保护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