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概述“一五”计划强调“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的背景。
(2)结合史实分析“大跃进”与“大倒退”之间的必然联系。
(3)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简述造成这一变化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
(4)“十二五”规划与“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相比,体现了中国政府的经济发展理念有何变化?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东西方文明交流源远流长,文明交汇与撞击之际,人们经常从器物、制度、文化心理层面理解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
材料一弗朗西斯•培根说:造纸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项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任何占星术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成功所起的作用都更大。
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官吏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采用。1891年法国制定了文官考试制度,德国也试行文官考试制度……中国历史悠久的监察制度也被18世纪的欧洲人认为是应该仿效的制度。
16世纪以后陆续来华的耶稣会士将中国的《四书》、《五经》带回欧洲并译成拉丁文字,使欧洲人可以直接接触中国的哲学伦理思想。伏尔泰对比欧洲中世纪宗教仇视异端的残酷性,称颂孔子对伦理道德的宣扬,欣赏中国对各种宗教的宽容。莱布尼茨(1646-1716)由于对德意志分裂割据、战乱不止极端厌恶,向往中国的“大一统”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军事上的一败再败之后,特别是甲午战争败在日本之手以后,国土沦丧,王朝统治受到威胁,有识之士深感学习西方文明仅停留在器物层面上不足以自强,必须深入到制度层面上。……辛亥革命……在反封建和反帝国主义方面——一种更深刻的“制度层面”变革上,却表现出无能为力。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在器物、制度、文化方面对欧洲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在“器物”层面与“制度”层面的事件各一例。试分析促成中国近代由器物变革发展到制度变革的因素。
(3)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别分析“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现象的主要原因。(8分)
(4)通过材料对东西方文明历史现象的探究,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柴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必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习之。”“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知风味。…‘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以为首,戒惰以不晏起为首。”
——摘自《曾国藩家书》
材料二 民国学者郭斌和教授认为:“曾文正,即我国旧有教育理想与制度下所产生的最良之果之一。故能才德兼备,文武兼资。求一平均发展道德文章事功三才之成就,可与文正相比者,实不数数觏。”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摘自《曾文正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曾国藩的主要教育思想。(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郭斌和与革命党人评价曾国藩的角度。我们应依据何种标准评价曾国藩。并指出影响评价人物的主要因素。(9分)

美国“边疆学派”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J.特纳认为:“疆界”从来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有形的、筑了界碑的。它本来就是传统的或近代的、多形态的、观念的、文化的、利益的、移动的、无形的。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的疆界观与其近代化历程紧密相连(如下图)。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清朝宗、藩(斜线部分)关系疆界图

19世纪大英帝国(黑色部分)疆界图
请回答: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疆界观与近代化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要求:史论结合、叙述成文、逻辑清楚)

民主政治是历史的必然趋势。20世纪的中国民主化进程艰难曲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其核心是确保君权。大纲共23条,其中维护皇帝大权的就有14条。有人认为这是欺骗中包含着让步,理由是:首先,清政府把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作为一种国策肯定下来;其次,尽管作了种种限制,清政府毕竟在条文中和形式上给了人民一些民主权利;第三,清政府通过改革官制,为资产阶级挤进统治机构打开了一条门缝。
——《中国近代史大家谈》第522页
材料二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新生的中华民国顺应世界潮流,仿照美国的政治制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地将国会、选举、多党制、三权分立、言论自由以及共和精神一一引进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并在其后十三年的实践中建立了完整的民主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则。民初的议会政治虽然屡遭挫折……但它开创的民主政治迄今为止仍是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目标。
——林炯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版
材料三“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是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指出《钦定宪法大纲》的进步之处。结合相关史实分析为什么《钦定宪法大纲》并没有起到维护清统治长久治安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3)材料三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实现的?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梭伦之时开始的。梭伦以整个城邦公社的利益为重,主张不偏不倚的立场。他既痛恨贵族的顽劣,也不愿引发平民的暴动,主张以改革的方式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
—— 《两方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政治的角度说明梭伦“改变了雅典的贵族统治”。
材料二王安石的最大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依照当时情况,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觊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
(2)根据材料二,概括钱穆先生从哪些角度指出了王安石变法存在的不足?
材料三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但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见下图)。
——人民版历史教材

(3)根据材料三,从现代化的视角论证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要求: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材料四从20世纪初到今天,现代中国产生了三代新人。
第一代新人,叫做新青年,大体出生于1911年到1949年之间……
第二代新人,是社会主义新人,他们大体出生于1949年到1979年之间……
第三代新人,叫新人类,出生、成长于1979年左右到现在……
——摘自海克《现代中国的三代新人:从“新青年”到“新人类”》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四划分“三代新人”的主要依据。请在“三代新人”中任选一代,判断他们在青春时期的价值取向,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