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苏格拉底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学派的始祖,甚至一些在学说上大相径庭的学派都宣称他们是苏格拉底的传人。这说明
A.苏格拉底的门生遍及希腊各地 |
B.人文主义泛滥需要以公权约束 |
C.人文精神成为希腊的官方意识 |
D.苏格拉底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
下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
B.商品经济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
C.金属冶铸水平的地区差异很大 |
D.经济发展不平衡 |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舍人出身的蔺相如因为出使秦国“完璧归赵”而拜为上大夫,又因为在渑池会上斥责秦王、羞辱秦国文武群臣而拜为上卿。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
A.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
B.西汉史学家对秦国仍存在偏见 |
C.功勋开始成为官爵升迁的唯一依据 |
D.儒生的政治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
法国史学家朗格诺娃和瑟诺波斯所著的《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这种“心理的状态”对文字史料的作者影响最少的是
A.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 B.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 |
C.该事件所产生的后果 | D.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 |
有学者指出,培根(1561—1626年)所确立的实验观察和归纳推理法、牛顿(1643—1727年)提出的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不但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理论框架,而且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上述历史现象
A.促进地圆学说在欧洲普遍传播 |
B.导致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 |
C.成为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来源 |
D.产生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流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