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
1894年 |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
||||
1903年 |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
||||
1913年 |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
美国《联邦宪法》第一条第九款曾规定:“对于现有任何一州所认为的应准其移民或入境的人,在一八〇八年以前,国会不得加以禁止,但可以对入境者课税,惟以每人不超过十美元为限。”对这段话理解不准确的是
A.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法律制定的理性精神 | B.当时各州自治权力高于联邦政府 |
C.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障碍依旧存在 | D.此项规定是当时南北方妥协的产物 |
下表为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数量变化表(单位:个),由此能得到的最确切的信息是
A.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 B.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
C.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无足轻重 | 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 |
社会变革学派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工厂制组织形式 | B.垄断组织形成 |
C.机器大工业生产 | D.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
1922年创刊的《今日》曾刊发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文章,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该刊的主办者却曾反对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坚持认为中共放弃社会主义革命而从事民主主义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变节”。这说明
A.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 B.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
C.将马克思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任重道远 | D.当时存在着大量伪马克思主义者 |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
C.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 D.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