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经常用一些示意图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图1显示的是沿海山地迎风坡成云致雨的过程,这种降水类型称为
A.锋面雨 | B.对流雨 | C.台风雨 | D.地形雨 |
图2显示的是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循环过程,该过程为
A.海陆间循环 | B.海上内循环 | C.夏季风环流 | D.冬季风环流 |
图3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
A.南半球7月等温线 | B.南半球1月等温线 |
C.北半球7月等温线 | D.北半球1月等温线 |
下图为钓鱼岛海域的遥感影像景观图。其中,岛上山体多断崖,山体边缘浅白色的地带堆积着破碎的石块和粗砂。山体边缘破碎的石块、粗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岩浆活动 | B.搬运堆积 |
C.风化侵蚀 | D.强烈地震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根据1977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1995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2001年7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于2013年11月23日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自2013年11月23日10时起施行。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划设的东海防空识别区部分地区示意图。位于北纬39°54′、东经116°的北京地区与东海防空识别区六点连线之一的坐标点A(北纬31°00′,东经128°20′)相比,冬至日昼长短约1时40分。2013年12月22日,图中坐标点A比北京地区:
A.日出早,日落早 | B.日出早,日落晚 |
C.日出晚,白昼短 | D.日出晚, 白昼长 |
在东海防空识别区监控的最好季节是:
A.冬季 | B.春季 | C.夏季 | D.秋季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3年12月24日,由于天气状况骤然恶化,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在南极洲沿岸被厚冰困住。中国“雪龙”号科考船前往施救。2014年1月2日,因气象、水文条件的变化在俄罗斯科考船上的人员成功转移后准备撤离时,中国“雪龙”号科考船也被海冰困于东经144°25′、南纬66°39′的位置。受困时,“雪龙”号船头朝向西北方向(北偏西20°)。在多方努力下,中国“雪龙”号科考船和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分别于1月7日和8日成功脱离困境,冲出重冰区,驶入清水区。图甲和图乙分别为“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受困和我国“雪龙”号科考船被困照片。
材料二俄罗斯远东水文气象研究所和中国海洋局提供的“雪龙”号科考船所在海域的风向变化。
日期 |
1月6日 |
1月7日 |
1月8日 |
1月9日 |
风向 |
东南风 |
西北风 |
西北风 |
东南风 |
脱困前,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距离图2照片中四海区最近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1月4日,“雪龙”号科考船被困海域还在刮强劲的东南风,据观察,其东南方向约5千米处有一冰山.关于该冰山漂移的动力、方向及对“雪龙”号科考船的影响等说法,正确的是:
A.动力主要来自盛行西风,向东南漂移,对“雪龙”号科考船不构成威胁 |
B.动力主要来自极地环流,向西漂移,对“雪龙”号科考船可能构成威胁 |
C.动力主要来自东南风,向西北漂移,对“雪龙”号科考船不构成威胁 |
D.动力主要来自西风漂流,向东漂移,对“雪龙”号科考船可能构成威胁 |
海域冰情变化对船只突围脱险至关重要,国内海洋专家主要通过下列哪种方式来准确把握“雪龙”号科考船所在海域的冰情变化:
A.对卫星遥感信息成果分析判断 | B.对人工观测所获数据进行分析 |
C.对全球定位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 | D.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查询 |
继2013年年初“大妈”的汉语拼音“Dama(大妈)”登上《华尔街日报》之后,近日一则关于“Dama”等中文热词有望以单词形式收录进《牛津英语词典》的消息再次引发国际社会热议。“中国大妈”抢购黄金、炒房、抢购比特币等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中国大妈”这个群体引起海内外关注,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什么现象比较突出:
A.人口老龄化 | B.少子化比较严重 |
C.人口流动 | D.经济发达,人民普遍比较富裕 |
“中国大妈”抢购黄金、炒房、抢购比特币等投资行为,从侧面反映:
A.我国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 | B.“中国大妈”比较富裕 |
C.“中国大妈”在投资方面经验丰富 | D.大妈们熟悉国内外经济形势 |
下列哪个产业不是受益于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而迅速发展的:
A.银发产业 | B.旅游 |
C.儿童奶粉 | D.汽车 |
读“6月某日,M、P两地的太阳高度角示意图”,关于图中M、P两地的叙述最有可能的是
A.自转线速度相同 |
B.同在北半球 |
C.M位于P的西北方 |
D.同在大陆西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