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新中国治淮60年,中央及地方财政投入1000多亿元,带动其他投入1000多亿元,促进淮河流域水库塘坝灌区、河湖灌区、机电井灌区、引黄灌区四大灌溉体系年均灌溉面积增加到1亿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防洪、除涝、灌溉等治理工程累计增粮超过6000亿公斤,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3913亿元,淮河流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从昔日水患频发的“水口袋”日益转变成为“米粮仓”,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
材料二 长江与淮河同为我国七大水系,长江上的三峡工程,既是水电工程,又是防洪和生态工程。随着三峡工程的全面建成,如何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成为重庆市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2010年10月8日,“绿色长江 重庆行动”大型捐资造林公益活动在北京和重庆同时举行。该活动旨在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结合其他重点工程造林,在重庆长江两岸造林380万亩,实现绿化全覆盖。重庆市必须以此为契机,综合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科技等手段,加快依法治江步伐,推动三峡库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1)结合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治淮6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所体现的经济常识道理。
(2)“绿色长江 重庆行动”必须走依法治江之路,简述依法治江的基本要求。
农村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对农村改革发展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党的十六大就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个多月之后,中央召开农村工作会议,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将逐步扭转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作为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就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二是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经济格局,三是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上述材料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15分)
“让群众吃好、穿好、住好是我们村干部义不容辞的职责。”2009年受云南省委表彰的、墨江县那哈张牛红村党支部书记白文学在报告中说出的这句话,朴实却凝聚着强烈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赢得了听众席上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位来自贫困山村的领头人,17个春秋扎根农村,用一颗赤诚的公仆心改变家乡面貌,抓党建,保稳定、促发展,种茶叶、橡胶,改善基础设施,调处矛盾纠纷,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提高村民素质,带领大家建设和美好的新家园。17年来,在建设新农村的征程中,处处留下了他辛勤的汗水和坚忍不拔的足迹。
分析 “让群众吃好、穿好、住好是我们村干部义不容辞的职责”的哲学依据。(10分)
2009年11月1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京举行会谈。双方会谈后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双方认为,二十一世纪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世界各国相互住在不断加深,对和平、发展与合作的需求增强。中美在事关全球稳定与繁荣的众多重大问题上,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肩负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繁荣而努力。双方重申致力于建设二十一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
分析中美双方重申致力于建设二十一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蕴含了哪些历史唯物主义道理。(11分)
山西省某煤城环境污染严重,市民在家不敢开窗户,出行须戴口罩,市民怨声载道。近年来,该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治理环境污染。政府立足本地实际建立了地方性绿色标准体系,涉及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等指标,其中环境保护占据重要位置,并且把这些指标作为考察当地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截止到2010年6月底,该市煤矿或关闭或改造,直至符合绿色标准。市民们终于又重新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
该市政府的上述做法是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12分)
(10分)材料一:近年来,联合国在处理和解决国际问题中的作用日见突出,在联合国内,多数国家的声音和意志得到较多体现。
材料二:2006年12月24日,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指出,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第1737号决议。中方投了赞成票。中方一贯支持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反对核武器扩散,不希望中东地区出现新的动荡,并坚持通过政治和外交努力,以谈判方式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中方希望决议得到认真执行,同时认为制裁不是目的,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方呼吁有关各方继续进行全方位的外交努力,推动尽快恢复谈判,寻求长期、全面的解决办法。中方将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4分)
(2)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国和联合国的关系。(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