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农业的改造,也就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移到工业经济上来。诚然,在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的年代里,土地仍然是英国人的主要资源和财富。然而农业人口的变化早在15世纪开始就悄悄地进行着…
——《欧洲文明扩张史》
材料二 ( 1793年)六月三日(雅各宾政府)下令将逃亡贵族地产分为小块出售,地价十年偿清。六月一日规定农村公社的公有土地可按人口分配给农民,至于是否分配由各公社自行决定。七月十七日的土地法令最为重要…下令无条件废除全部封建权利,从而使一切永佃田成为农民的私产。
——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
材料三 形式危急和人民情绪的高涨,迫使林肯政府下决心以革命的方式进行战争。1862年5月,颁布《宅地法》,满足人民对土地的要求。
——《世界近代现代历史教参》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早在15世纪开始就悄悄地进行着…”的重大事件是什么?它与工业革命有着怎样的联系?
(2)材料二中,法国在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农业问题的?这一方式对法国工业革命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3)综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宅地法》的颁布实施对美国历史所起的作用。
(4)结合上述问题,你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在农业经营方式上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并谈谈农业的发展对工业化应该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实际上是分成两个部分的。第一部分是新文化运动,叫五四新文化运动,从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当校长时就已经开始了。第二部分是1919年5月4日前后的抗议运动。但在我看来,这两个实际上是两回事、两个事件。……新文化运动时一次文化启蒙。……个性解放和自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调,大批青年投入其中。……五四运动本身也像各种政治运动一样,充满了爱国激情。但是这个政治运动中经常限制别人自由的,道德口号也起来了,你不跟着走就是卖国贼。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37年5月,纪念“五四”运动十八周年前后,新启蒙运动进入高潮。许多知识分子著文强调此次运动是对“五四”传统的继承,希望发扬“五四”自由讨论的传统,把思想文化统一到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一时代主题上来。
当时张申府在《什么是新启蒙运动》一文中强调:凡是启蒙运动都必有三个特性。一是理性的主宰;二是思想的解放;三是新知识新思想的普及。历史上的启蒙运动尤其在于反封建、反盲从、反权威、反传统。因为这样子,所以凡是启蒙运动必然反迷信,反武断,反盲从,反权威,反传统。而历史上的启蒙运动尤其在于反封建。……但在内容上,今日的启蒙运动与从前的一些启蒙运动,也显然有所不同。比如,就拿五四时代的启蒙运动来看,那时有两个颇似新颖的口号,是“打到孔家店”、“德赛二先生”。多年的打倒孔家店,也许孔子已经打倒了,但是孔家店的恶流却仍然保留着、漫延着。至于科学与民主,本都是客观的东西,而那时的文人滥调却把它人格化起来,称什么先生,真无当于道理。就今日而言,我认为对这两口号至少都应下一转语。就是:“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观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在新启蒙运动中张申府提出“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这一口号的原因。
(3)与五四前期相比,材料二的“新启蒙运动”的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启蒙运动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棉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器矿路”。 “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材料二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工业兴起的背景及其早期的发展特点。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农业社会里,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与之相应的制度特点是专制。但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这是中国制度建设的独特之处。……秦朝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体制形式中最关键的步骤。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跟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的。
——陶涛《关于“中央集权制”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1644年4月25日,明代崇祯皇帝自缢于北京禁苑煤山。1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有学者把东西方这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2)材料二中的“两种制度”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6分)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东西方这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
(18分)新世纪以来,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但中国真正成为世界强国,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料“朕(朱元璋)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远邦异域,成使各得其所;闻风向化者,争先恐后也!”
——《明史·外国志(古里)》
“其王知我中国宝船到彼,违部领赍衣服等物人马千数迎接……,又差人赍礼象马迎接……金拄杖二人,接引如前礼。其王恭礼拜迎诏敕,叩谢加额,开读赏赐。”
——费信:《星槎胜览》
(1)据材料一,概括明初对外政策的特点和影响。(4分)
材料二史观
大国竞争的核心是文明的竞争,大国崛起的核心是文明的崛起。一部人类文明史证明了这样一条规律,谁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文明,谁就可能成为世界强国。历史深层的运动,决定着哪些国家有条件实现“崛起”。这“历史深层的运动”,便是文明的运动。
——李洪峰《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2)材料二论证大国崛起运用了什么史观?试以此史观阐释英国“历史深层的运动”。 (8分)
材料三史论
100多年屈辱外交的历史,使中国在1949年后形成了自尊心态。这种自尊心态有两种表现,一表现为自强不息和奋斗精神,另一则表现为过分自尊,对国与国交往中出现的一些冲突、矛盾和摩擦,不能冷静面对,往往作出超出需要的强烈反应。
——叶自成《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后需要怎样的国家心态》
(3)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你的中国崛起观。(6分)
(18分)法制建设和进步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
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科一第三表: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六表: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中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材料三第二条第三款: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体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体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各是什么?并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8分)
(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中国的近现代社会都努力去落实,请写出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关于“民治”的三部主要法律名称及每部法律的特点或原则?(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