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0年11月6日治理淮河的标志性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正式建成,标志着淮河干流结束无控制性枢纽的历史。该工程主体位于安徽省境内淮河干流中游,涉及安徽、河南两省,其防洪范围包括淮北广大地区和蚌埠、淮南等沿淮城市。工程建成后,使淮河中游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该工程上游山区水库、中游蓄洪区、下游淮北大堤共同构成淮河综合防洪体系。
材料二: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蜿蜒曲折流经四省区20多个地市,流域现有人口1.65亿,人口密度597人/平方千米,为七大江河之首。淮河的特殊和复杂是流域内多水灾的重要原因,淮河上游不足400千米,落差达178米,中游490千米落差只有13米,而下游150千米落差仅有6米。“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是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真实历史写照。
材料三:临淮岗控制工程示意图。下列对图中相关图例或注记的作用或功能解释不正确的是
A.虚线——淮河河堤 | B.湖泊防洪功能——滞蓄洪水 |
C.主坝——调蓄洪水 | D.新河——改善航运条件 |
历史上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
①淮河中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水流不畅 ②流域内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③干流上无洪水控制性枢纽工程,洪水难以排出 ④淮河由京杭运河注入长江,无入海通道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决定风速大小的力是
A.摩擦力 |
B.惯性离心力 |
C.水平气压梯度力 |
D.地转偏向力 |
读图,回答各题: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A.一直递减 |
B.一直递增 |
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
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
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层次是
A.对流层 | B.平流层 |
C.高层大气 | D.电离层 |
读“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示意图”,回答下题。
关于地质作用与地貌的关系,正确的是
A.A—风蚀蘑菇—风力沉积 |
B.F—沙丘—风力侵蚀 |
C.C—花岗岩—岩浆侵入 |
D.B—沉积岩—外力侵蚀 |
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各题。图中ABCD四点气温最高的是
A.A点 | B.B点 |
C.C点 | D.D点 |
图中ABCD四点气压最高的是
A.A点 | B.B点 |
C.C点 | D.D点 |
下列有关图中ABCD四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A处可能为阴雨天气 | B.B处可形成气旋 |
C.C处为低压中心 | D.D处为高压中心 |
读中心点为极点的经纬网示意图,回答下题:
若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地理坐标是(30°S,45°W) |
B.甲地在乙地东北方向 |
C.甲乙两地线速度相同 |
D.甲地地方时比乙地早2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