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根据预测的实验结果从理论上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 |
I |
Ⅱ |
Ⅲ |
Ⅳ |
培养液体积(mL) |
10 |
5 |
10 |
5 |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
10 |
5 |
5 |
10 |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K![]() |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
下列关于测交的说法错误的是
A.F1×隐性类型→测F1基因型 |
B.通过测定F1的基因组成来验证对分离实验现象理论解释的科学性 |
C.测F1的基因型是根据F1×隐性类型→所得后代表现型反向推知的 |
D.测交时,与F1杂交的另一亲本无特殊限制 |
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可进行异花传粉)个体间行种植。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
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
B.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
C.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1 |
D.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
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值主要取决于
A.环境条件的影响 |
B.与F1相交的另一亲本的基因型 |
C.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
D.另一亲本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值 |
白绵羊与白绵羊交配后,后代出现了白绵羊和黑绵羊,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等位基因分离 |
B.性状分离 |
C.相同基因分离 |
D.染色体分离 |
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以下有关性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兔的白毛与黑毛,狗的长毛与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
B.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
C.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纯合子 |
D.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出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