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最大贡献是
A.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人人心 | B.使中国建立起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 |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 D.使袁世凯的权力受到了严格限制 |
1881年l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此段史料中可得出的历史信息不正确是
A.有线电报最早进入上海是在洋务派创办军事企业期间 |
B.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需要外国人技术上的帮助 |
C.近代中国完全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 |
D.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而非民用 |
1853年8月,芙国驻华全权代表、香港总督文翰报告说:“宣布中立……如果不是惟一的政策,也是最聪明的政策。如给皇帝援助,那么必须是大规模的援助,而且如果叛党的势力广泛 而迅速地扩张起来。人民大众又普遍地愿意拥戴他们的统治,这种大规模的援助是没有效果 的……太平天国并不像不向我们就范的样子,遇有适当的机会和叛党协商时,我们从叛党手里可获得政治和商务利益,也大可超过皇党。”材料反映出英国“中立”政策的实质是
A.企图干涉中国内政 | B.待机扩大侵略 |
C.期望从太平天国获得更多权益 | D.妄图勾结清政府 |
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现在搞厂容易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警察打招呼,现在不同了,销售有百货公司,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约,我们好做事了。”这不能反映当时
A.资本家的经营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 |
B.资本家已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
C.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加强 |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 |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陈寅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右图是明朝徐渭的《墨葡萄》,图中附诗日:“半身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作者抒发的情感是
A.感恩戴德 | B.愤世嫉俗 | C.怀才不遇 | D.悲观无奈 |
史料记载:明朝时,苏州、扬州、临清等地“从事于商贾技艺、游手游食者十而五六”。这一现象反映出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 | B.北方人民大量向南方迁徙 |
C.人们就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 D.战乱带来社会经济凋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