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0年到2006年,俄罗斯的尤里一列瓦达咨询分析中心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带来什么?”作了4次咨询调查。分析下表所示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十几年来俄罗斯民众( )
①一直十分推崇十月革命 ②对十月革命存在多元化看法
③对十月革命的看法基本稳定 ④对十月革命的正面评价呈上升趋势
|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②③④ | D.②④ |
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
|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
|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
| 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
|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它曾创造了我国改革史的多个“第一”。“炒鱿鱼”、打破“铁饭碗”就是其中的代表。“铁饭碗”形成于 ( )
| A.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 B.“大跃进”运动发起时 |
| C.建国初土地改革时 | D.改革开放的初期 |
通俗俚语是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追求。“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农民阶级的通俗愿望 ,形成这种低层次需求的根本因素是( )
| A.农民要求不高,容易满足 |
| B.封建统治残暴,农民不敢有太高的愿望 |
| C.自然经济的长期影响 |
| D.农业生产比较容易,没有太大风险 |
下图是陕甘宁边区1941—1943年安置难民情况统计。这一时期难民大量迁往边区的原因是( )
①日本侵华,加紧掠夺沦陷区资源
②国民党的腐败统治
③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政策感召
④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战的总后方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辛亥革命促进了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长足发展 |
| B.“一战”是造成“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
|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很高 |
| D.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益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