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
C.提出了“为政为德”的观点 |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对以上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A.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本思想而无民权思想 |
B.欧美等西方国家是民权思想的发源地 |
C.此时的孙中山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 |
D.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 |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说:“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的成因为
A.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 B.明清时期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毛病 |
C.农业和轻工业比重大 | D.政府重农抑商 |
《天工开物》所涉及的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720—178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例的年增长率远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19世纪初,世界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中国有六个。与同一时期的西方比,中国的经济发展在
A.质量上提高 | B.数量上增加 |
C.水平上先进 | D.技术上创新 |
钱穆在某篇文章中谈到:“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此制度”当指
A.科举考试 | B.君主专制 |
C.纲常伦理 | D.军机六部 |
黄宗羲指出:“……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鳃然日唯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为此,他主张
A.“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 B.“天下为主,君为客” |
C.“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 D.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