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现代文阅读(共14分)
那年冬天好大雪
腊月里,冬天像是一台年久失修的鼓风机,把粗糙的北风吹得没完没了。
  我们裹着棉衣或棉被在刚盖好的大楼里抽烟、打扑克。我们在等着工头回来发工钱。出来半年了,我们才领到了三个月的工钱。工头说他也没拿到钱,要找开发商去要。他开着轿车出去了几天了,眼下风还没有把他给吹回来。我们只管等,这种情况见多了,除了等我们想不到别的办法。
  下午,胡小兵正在那边打扑克,突然披着他的破被子凑到我身边,递给我一支烟,说:“叔,抽支烟!”我说我自己有。胡小兵硬是塞给我,还给我点着了。胡小兵今年才跟他爹出来。几个月前,他爹从脚手架上掉了下来,摔坏了腿,回家了。我想这小子,可能有什么事。我抽了一口,说:“有啥事?”胡小兵嘿嘿一笑,说“没事”。
  我拿出自己的半瓶酒,说:“来一口?”胡小兵还是嘿嘿笑着,接过去,咕咚灌了一大口。我也喝了一口,胸口立即暖烘烘的。在这冰冷的城市、冰凉的大楼里,要是没有一口酒,我怕自己会冻僵。胡小兵喝过酒,脸色通红地说:“叔,我爹的腿不行了。当初以为是小事,可后来加重了。”我不知说什么。胡小兵又给自己灌了一口,说:“上个月我给娘打电话说给她寄一千块的,可那天我把准备好的钱给糟蹋了。”
  ⑤“怎么弄的?”我问。
  ⑥“几个哥们儿在一块玩牌输掉了一半——我本来想捞点,多给家寄点的。”胡小兵通红的脸上滚动着几滴泪珠,“现在我就剩五百了,我给娘说过要给家寄一千的。我怎么凑也得凑够一千块。”
⑦我口袋里也没有几个子儿。家里老老小小的,都张着嘴等我一个人喂呢!虽说我和胡小兵是老乡,可挣的都是血汗钱。
⑧我吞吞吐吐地说,自己口袋里没有钱了,都寄给家了。胡小兵盯着我,说:“叔,就借一百,等发了工钱就还你!要是工头不回来,侄儿明年出来的第一张钱就还给叔!”
⑨胡小兵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的。屋子里的人都不再乱哄哄的嚷嚷,而是把注意力都送给了我和胡小兵。那时,屋内寂静无比,楼外是北风疯狂的尖唳。
⑩我顿时感到尴尬万分。胡小兵脸上挂着的泪珠令我不忍再看。我翻了几层衣服,掏出两张藏好的百元票子,说:“侄儿,拿上,什么时候说还钱我就不再搭理你!”我说完,有些手足无措,夺过酒瓶一气喝干了。
  11“胡小兵,还差多少呢?”突然有人问。胡小兵哽咽着说:“三百。”
  12“既然答应过给娘寄一千的,就不能寄五百,差多少我们给你凑齐!别嫌少,拿上这五十吧!”一只只粗糙皲裂的手伸进了口袋。一张张皱巴巴的人民币塞进了胡小兵的手里。胡小兵流着鼻涕,不住地说着谢谢。
  13我的鼻子酸酸的,出来半年我鼻子还没这么酸过。我朝窗外瞟去一眼,看见了随风飞舞的雪花。我说,北风得了势了,把大雪也叫出来了。我在外跑了几年了,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雪。雪片似乎把所有的大楼都塞满了。我们一屋子人都挤到窗户旁,争着看大雪。不时有人说:“也不知道咱们家里现在下雪了没?”“咱家的雪肯定比这里的要大得多!”
  14那年,我们没有等到工头回来,就一起卷起铺盖奔向火车站了。坐在火车上,仍然看得见窗外的雪片追逐着火车飘飞。
 (作者:连俊成摘自2011年第11期)
.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
⑴我抽了一口,说:“有啥事?”胡小兵嘿嘿一笑,说“没事”。
⑵胡小兵又给自己灌了一口,说:“上个月我给娘打电话说给她寄一千块的,可那天我把准备好的钱给糟蹋了。”
.第⑨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按照示例,概括“我”借钱给胡小兵过程中的态度变化。



            

 



            

 



自家困难,爱莫能助

 

                                                              

 
.这篇小说也可以取名为“借钱”或“凑钱”,但作者却以“那年冬天好大雪”为题,请说说这样拟题的用意。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苏沧桑的《酿泉》,完成问题。

①小寒前的一个清晨,明强领着我从楚门镇出发,进山谷,沿山路盘旋而上。那个小小的酿酒坊,就窝在山坳一棵巨大的香樟树下。

②做酒人在木蒸桶底部摊上一块白纱布,倒入浸好的糯米,盖上竹斗笠,打开一大早就开烧的锅炉,蒸汽从木蒸桶下汹涌而上,将糯米“炊”热,黏度恰到好处。炊饭,拉开了山里村冬酿的序幕。

③酿酒坊的老师傅伊海说,要雪白的糯米,一粒坏米都不要。

④酿酒坊的总管灵江点点头,对,雪白的糯米,宁可贵点。

⑤泉水在一道斜坡下面,一眼泉亘古不断,冬酿用的就是这眼泉。

⑥伊海、灵江、全于等七个做酒汉子,在热气蒸腾里默默配合着,最大的七十岁,最小的四十九岁。灵江将铁锹斜插进糯米饭里,用力抬起,翻倒进大木桶里。铁锹收回,在一旁的小水桶里蜻蜓点水般地浸一下,以免糯米太黏,接着又插进糯米饭里。如此反复,使的是巧劲,从六点到十一点,一刻不停。全于用小水桶舀起泉水,淋在糯米饭上,要五桶半冷水,然后舀起温水再淋四遍。他个子高,拎起水桶看着挺省力,但喧嚣的蒸汽声里,还是能听见他气喘吁吁。

⑦米好水好,还要手艺好。最要紧的是拌曲。

⑧永青伸出粗壮的手臂,将酒母撒到糯米饭上,然后一把一把将糯米饭搂近自己,用手掌连同手腕不停翻炒、抖洒,将结团的饭团揉松。接着,他将糯米饭从缸底沿着缸身搭好,用竹刷子刷平,湿漉漉的糯米饭服服帖帖。然后,他在缸底掏出一个小碗大的窝,轻轻盖上稻草盖子。

⑨月亮挂在大樟树上,小屋通往酿酒坊的斜坡上,走来酿酒坊唯一的守夜人,六十九岁的伊海。他走进酿酒坊,蹲下身子,将耳朵贴紧发酵缸,一个缸一个缸地听,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声音﹣﹣醪液的发酵声,是那种“节节声”,像初春小雨打在树叶上,很细很急。如果缸料厚了,温度高了,“节节声”便变得波涛汹涌,他就赶紧打开稻草盖子,耙几下,把气排出去。发酵期间的搅拌冷却,俗称“开耙”,是整个酿酒工艺中的关键。一共二十几个缸,耙个把钟头,然后回小屋睡一会儿。有时,醪液泛出酒缸,都来不及舀,他就得每一个钟头都爬起来照看。等酒缸里“潜实”了,他的心才安稳,这时天也亮了。

⑩不做酒时,伊海种花。他将一个个废酒坛叠在一起,下面挖个洞,满上土,从山里挖点野花,问农家讨点花枝,或从家里找点花籽。家里有一棵龙柏,是他从山里挖来的,种了十五年,一有空,他就修修剪剪,楚门镇来人想买,他不卖。

⑪糯米完成发酵后,抽灌到巨型酿罐里。三四十天后,先是变成豆青色,再变成琥珀色,变成金黄色则最好。

⑫一日清晨,一口装满酒的井,泛着微微寒光,蓬勃的香气穿透寒意沁人肺腑。伊海捻着酒舀三米长的铁丝长柄,将酒舀伸进埋在地下的酒井里,这是一舀新酒。

⑬老章是这七个汉子的老板,但他却时常羡慕这帮老哥们,又恨他们啥都不着急。老章现在做物流了,但放不下酿酒坊,有时会陪明强过来看看。他俩联手把家乡山里村打造成了游客蜂拥而至的世外桃源。山民们得了实惠,常常念叨他们。老章想在镇上开个卖酒的店,把山里村的好酒和好山水分享给更多的人。

⑭做酒的汉子们不关心卖酒的事,只管老老实实把酒做好。

⑮老章走上斜坡,踏过大樟树覆在地上的影子,听见了汉子们喧腾的笑声,正在老去的他们,快活得却像一群少年。

⑯老章想,日子不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①醪(láo);未滤出渣子的酒;浊酒。

(1)结合本文内容,补全酿酒的工艺流程。

浸米→  →入桶→    →发酵(开耙)→  →入井

(2)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请为第⑫段中加点词“蓬勃”写段赏析性批注。

②结合本文⑬~⑯段,说说老章是一个怎样的人。

(3)做酒的汉子们是如何“老老实实把酒做好”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和本文第⑩段,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有人认为,链接材料和本文第⑩段在各自的文章中无关紧要,都可以删除。你不赞同这种观点,请分别陈述理由。

链接材料: 增添了文章的神秘色彩;更能说明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文第⑩段: 交待了酿酒发酵时伊海的所作所为,使文章前后贯通;通过写伊海的诗意生活,丰富了人物形象;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对造好酒的追求,加深了酒的文化底蕴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问题。

现实中,不少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部分青少年对劳动的理解有偏差,渴望不劳而获。为了“对症施治”,劳动教育应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把个人成长与人民的需要、民族的振兴、时代的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劳动中真正把“小我”融入“大我”。

②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通过劳动教育,青少年能够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从而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劳动精神;能够历练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

③开展好劳动教育,教师、家长要首先认同劳动的价值,抱有对劳动的热爱,言行一致地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要引导青少年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主体,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过硬本领、有责任担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④数字时代,如何构建青少年的核心劳动素养,涉及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思维等多方面内容。在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要吸纳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劳动规范等相关内容,为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做足准备。

⑤青少年为自己埋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为国家“种”下什么样的未来。广大青少年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在劳动中发现广阔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作者:张乃芳)

(1)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本文第一段划线句有哪些作用?

(3)青少年应该为自己埋下哪些种子?请结合本文②~④段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语段,完成问题。

①传统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守护着华夏人民的生命健康。中医有三大基本治疗方法:灸熨、针刺和汤药。所谓灸熨,即艾灸法和药物热敷法;针刺则是以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来达到治病的目的;汤药就是用水煎服的中药。不管是艾灸还是针刺,中医的治疗方法都坚持阴阳平衡的原理。

②中医学理论发源于先秦。精气、五行和阴阳三大学说,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则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事物对立的两面。阴阳平衡是最佳状态,A遇到此消彼长的情况,B需要通过艾灸、针刺或汤药来调和。精气、五行和阴阳三者构成了中医关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基本观点,也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③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中医讲求医疗的整体性,与西医推行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体医疗理念要求医生辨证施治,在医治时把握辨病位、辨病因、辨病机等原则。历史上,名医华佗给两个同样头疼发热的病人开出了截然相反的药方,就是这种方法的最佳诠释。

④传统中医众多理念深入人心,历久弥新,在西医风行的今天,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医学领域独具特色的中国元素。

【注】①证:同“症”。

(选自《月读》,有删改)

(1)第①段中加点的“千百年来”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

(2)请在第②段A、B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得上下句意思连贯。

A:  

B:  

(3)为什么传统中医能够“成为医学领域独具特色的中国元素”?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草原日出

[英]多丽丝•莱辛

①那年冬天,每晚睡前,他都对着枕头里面大声喊:“四点半!四点半!”直到确信脑袋已抓牢这三个字,才安然入睡,仿佛一片安眠药突然降临。他脸朝着闹钟的方向,这样醒来后第一眼便能看到它。

②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得意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再躺这最后一秒吧!不,他弹跳而起,如鱼跃水面。冷啊!真冷啊!

③出门,带上猎枪和狗。天亮前他得赶完四里路。他在疾行,狗在探路。它们没有经过训练,自由散漫,有时会玩失踪,但却是他最好的同伴。为了几枪射击,他要赶很长的路,有了它们路上就不枯燥了。

④他在田埂上跑起来,大步慢跑,扎实前进。这方法是他观察土著人学会的:上身的重量交替落在两脚上,保持慢速、平衡运动,这样不会疲乏气短。当血液从腿部冲上胳膊,他对身体的得意和骄傲油然而生,直到他不得不咬紧牙关,关住那股想大声歌唱的强烈欲望。

⑤草原。第一只鸟在他脚边醒来,接着一群鸟冲向天空,鸣叫着宣布新一天的开始。他终于抑制不住,发出狂野的喊叫,然后野兽似的狂奔,他在疯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悦和青春的奢华。

⑥突然,他想起了什么:我15岁啦!15岁啦!这话对他来说很新鲜,他满怀兴奋又若有所思,开始用手指感受走过的岁月,像数着鹅卵石,每一块既独立又离不开彼此,每一块都闪烁着奇异的光芒。这就是他: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十五年的男孩。陪伴他的有这缓缓的河水,还有这充满挑战的空气:夏日正午,它闷热难耐;冬天早晨,它凛冽刺骨。

⑦没有什么他不能做到!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伟大而神奇的,完全是他自己的:“世上所有大人物都曾像我现在这样小,所以我也能成为大人物。只要我愿意,我能把世界变成我想要的样子。”

⑧他的嗓音充满了紧迫性、真理性和非凡的勇气。他又大声唱起来,歌声沿着河水旁的峡谷回荡,他停下来等待回声,然后又唱:“歌唱吧!这就是他﹣﹣只要愿意,他就歌唱,这个世界必须响应他!”

⑨他等待回声。那些新鲜的想法又回来了,如同有人在回应他、鼓励他。峡谷充满了细软的回声,在小河旁的岩石间来回撞击。突然,传来一种陌生的回声!那声音不是他的,也不是鸟儿的欢唱,也不是流水的叮咚……

⑩他从疯狂中清醒了。他呼唤猎狗,狗没有出现。他孤身无援了,不久前他在这里看见一头豹。

⑪他不由得握紧了枪,四处张望。灌木丛的尽头,那块憔悴的岩石旁,一只受伤的怪兽,遍身黑毛,黑毛下是片片粗肉……在一团流动的黑压压的东西的围攻下,这些肉正渐渐消失!一头公鹿,喘着气低声尖叫。

⑫他朝它跑去。地上全是蚂蚁!又大又壮,对他视而不见,急匆匆地向那公鹿奔去。他屏住呼吸,怜悯和恐惧攫住了他:那公鹿倒下了,抽搐着……

⑬他忽然想到可以朝它射击,早点结束它的痛苦。他端起枪,又放下。使他放下枪的是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议:如果我没来,它就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这样的事情在灌木丛中随时都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规律。他把枪夹在膝间,四肢里痛苦翻涌,他喃喃自语:我阻止不了,我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

⑭事情就这样,无法改变。

⑮关于命运和未来的认识就这样首次闯进他的生活,“是啊,这就是生命!”生命消逝的那刻,他无法采取任何仁慈的行动!他明白了:这片他生活了十五年的草地是辽阔无垠、无法变更、残酷无情的。他感到痛苦、恶心和愤怒,又为坚忍克己的新认识感到几丝满足。他提醒自己:蚂蚁也要吃东西啊!他泪流满面。

⑯公鹿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堆白骨,在阳光下泛着白光。哦,是的,太阳刚刚升起。为什么!这短短的几分钟,事情就发生了巨变?他站到骨架前:它趴在矮树丛下。要不是还残留着几小块粉红的软骨碎片,人们会觉得它已在这里躺了多年。骨架四周,蚂蚁衔着肉,渐渐撤退。有几只蚂蚁竟直起身子盯着他,眼里泛着贪婪的光。

⑰“滚开!我可不是你们的早餐,无论如何都不是!”

他弯下腰,触摸着头颅上的孔穴:那原本是鹿的眼睛!他想起活鹿那水汪汪的眼睛,觉得难以置信。早晨,也许就一小时前,这小生灵还骄傲地踏着大地,抖着犄角,甩着尾巴,嗅着清晨的空气,像国王那样漫步在充满自由的灌木丛中;每片草叶为它生长,纯净的河水供它饮用。

⑲但是,谁能意料一头健步如飞的公鹿会被一群蚂蚁困住呢?

⑳他好奇地蹲下去,发现它的后肢关节处断了,断裂的骨头相互徒劳地抵触。可能死前它的后肢就受伤了,然后一跛一跛地误入了蚂蚁巢。应该是这样!那么是谁伤了它呢?是它摔了一跤?是它与同类争斗中受了伤?是土著人扔石头伤了它?

㉑他想像土著人朝一头公鹿扔石头时,另一幅画面出现了:他看见自己,某个早晨,兴奋地向一头若隐若现的公鹿射击……他无法面对这画面,他只是个小男孩。他低着头,面带愠色,拒绝承认是自己射伤了它。

㉒他回家了。他累了,脚步沉重。当他看见自己的家时,皱了皱眉。那只小生灵的惨死让他耿耿于怀,不得安宁。

㉓他想:明天早晨,要再去那片灌木丛,好好想一想。

(有删改)

(1)小说开头两段写出了小男孩怎样的性格特点?

(2)小说⑤﹣⑧段中写小男孩狂奔、歌唱有什么作用?

(3)第⑩段画线处设置小男孩呼唤猎狗这一情节是否合理?联系上下文简述理由。

(4)细读小说第⑱段,简要分析小男孩当时的心理感受。

(5)小说结尾说,小男孩明天早晨要再去那片灌木丛“好好想一想”,他会想些什么?联系全文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行走的种子(节选)

①春花烂漫的时节过去了。枫树和山核桃树上开败的花朵如雨点一般洒落下来,向大地证明了这些树木繁茂的生殖能力。成百上千朵小花静静地躺卧在坛城中。与虫媒植物外表华丽的花朵不同,这些树木的花朵温和而谦逊,既没有明显的花瓣,也没用多姿多彩的装扮。这种极端素朴的装束暗示出,坛城上树木之间的繁衍,是一项严肃的任务,绝不同于虫媒植物铺张的花蜜与色彩的盛宴。这些树木无需取悦谁。风为它们传递花粉,因此它们不必像虫媒植物一样费心去吸引昆虫的眼球与鼻子,赤裸裸地露出功利主义的本质。

②对于早春开花的树木来说,风媒授粉是一种格外有用的策略。虫媒植物生长在一个相对温暖、避风的微观气候中,即便这样,它们也要努力寻找授粉者。而树木冠层的微观气候,更加不利于早春的昆虫出没。不过风是不短缺的。因此,枫树和山核桃树打破了与昆虫之间的古老协约,采用物理的而非生物的方式,来运输它们的花粉。很不幸,可靠性的增加伴随着精确性的减少。蜜蜂能直接将花粉从一朵花的柱头传递到另一朵花中。风并不有目的地传递什么。相反,它散布随着它的运动而携带来的一切事物。这给花和人类的鼻子都造成了困扰。风媒植物必须释放出大量的花粉。它们像搁浅在一座小岛上的漂流者一样,把无数个瓶子扔进水中,指望着总有一个瓶子能将信息传递出去。

③枫树和山核桃树产生的是两类花,即雄花和雌花。雄花悬挂在枝条上,空气中只要有一丝流动就会惊动它们。枫树上成簇的雄花全都借助瘦长结实的花丝挂在树上。每根花丝长一两厘米,末端有一个花药簇,这个产生花粉的结构看起来就像黄色的小球,大小与书页上的逗号差不多。山核桃树的花药在毛茸茸的花序上摇晃,每个花序大约有一根手指那么长。在这两种树木上,花药都成群簇拥在小小的伞盖下面,大概是为了防止雨水将花粉冲走。雌花更粗短一些,因为它们没必要向风中播撒大量的花粉。雌花的柱头截住风中带来的花粉,受精作用便会发生。目前关于柱头的空气动力学,我们所知甚少。不过,柱头似乎正好处在花朵中最招风的地方。柱头的构造也会促使其周围空气形成一股涡旋,流动速度减缓,从而便于柱头攫住空气中的花粉粒。

④到春季这个时候,雄花的花粉已经洒落,它们的任务完成了。树木抛弃了这些雄花,坛城上落满一堆堆黄绿色的花丝和花序。而雌花的工作才刚开始,花朵内部的受精卵还需要好几个月才能发育成果实。成熟的山核桃果和枫树种子将一直等到秋天才会坠落,开始行走。

(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媒植物和虫媒植物的分类是由传递花粉的媒介确定的,前者是风,后者则是昆虫。

B.雨水会将花粉冲走,开花季节,如果下雨就有可能会影响虫媒、风媒植物种子的生产。

C.从作者推测看,山核桃树雄花伞盖和雌花柱头的巧妙构造能提高花粉传递的成功率。

D.山核桃树、枫树的雄花和雌花在春季完成各自的工作,成熟的种子将在秋天开始行走。

(2)文章第①段末说虫媒植物会“赤裸裸地露出功利主义的本质”,请概括这种功利主义的具体表现。

(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用平实准确的语言简述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它们像搁浅在一座小岛上的漂流者一样,把无数个瓶子扔进水中,指望着总有一个瓶子能将信息传递出去。

②根据虫媒植物花粉传递的特点,发挥联想和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虫媒植物释放出的花粉,如同一个个等待寄发的快件,昆虫就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