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时行纸画、花果铺,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
A.汉朝 | B.唐朝 | C.北宋 | D.明朝 |
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
C.工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对海外扩张的贡献 |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
C.突显了企业家在海外扩张中的作用 |
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源 |
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 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 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
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8、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
A.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 |
B.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 |
C.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 |
D.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 |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
B.纺织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
C.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
D.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