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由此可见长江的重要性。关于下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是《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 |
B.革命党人在③处打响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
C.李鸿章在②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 |
D.北伐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从④迁到② |
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而到了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的观点发生这样鲜明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认为
A.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 |
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
C.“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
D.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
徽商“贾而好儒”,明清商业重镇浙江南浔也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书场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之说,从商入儒乃是包括山西、闽粤在内的绝大多数明清商人的实际选择。这说明
A.商业发展猛烈冲击传统社会秩序 | B.科举仍然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 |
C.成就功名需要强大经济基础支撑 | D.商业价值得到社会风尚的普遍认同 |
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评论说:“后代人们,由其实现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结合所学知识,“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的区别应该是
A.成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 | B.吸纳其他学派或宗教的思想 |
C.是否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 | D.在儒学地位确立过程中的作用 |
在古代中国,人口多少往往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该表可以说明
历代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公里)
———根据侯家驹《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改编
A.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 B.长江流域的发展是先西部后东部 |
C.明朝时期我国经济全面衰落 | D.我国政治重心南移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