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和“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请问闻一多先生“巨”在何处?“高”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人生如月》
①天上的月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了。最初的时候,它淡淡的,细细的,像是谁用橘黄的彩笔在湛蓝的天幕上轻轻画了一道,称这时的月为“月牙”,真是形象得很。渐渐地,它大起来了,亮起来了,在天空驻足的时间长起来了。这时的月便是一把镰刀、一只小船了。到了阴历的十五,这月便圆圆的,大大的,亮亮的,似一只玉盘、一面明镜了。再后来,月由盈而亏,由亏而残如一块土豆、一块顽石了。由纤弱而圆满,由圆满而亏残,天上的月却是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岁岁如斯。人生虽不尽是这般规律,但盈亏明暗却是如影相随,避不开,躲不开,无法拒绝的。
②有时候,人逢吉时好运一帆风顺,谋官则升迁,想钱便发财,真是心想事成万般如意,原来平淡人生这时真如望月中天,亮丽圆满了。此时,升官的不免满面春风,发财的不免财大气粗,即使评个职称、当个先进或晋一级工资也会沾沾自喜,觉得优人一等。然而,花开自有花谢时,月圆必有月缺日,且常常是花开之后便是谢,月圆之后即为缺。但人多鼠目寸光,有眼不识事物消长之理,得意便忘形,露出一副小人面目。人若能处顺境作逆境之思,方不失为人本色,保持一颗平常心。为官者不必因权柄在手而颐指气使、八面威风,有钱人不必因腰缠万贯而妄自尊大、暴殄天物。如此立身处世待人接物,便无骄横之气、霸道之态,不至于蜕变为隐形之盗贼,衣冠之禽兽,于人于己于社会皆有大益。
③有时候,人遭恶时厄运,常是坏事连连,处处不顺,原本光明的人生忽然黯淡下来,如月牙一现,如云遮残月。身处逆境之中,或心灰意冷、悲观厌世,或甘于沉沦、自暴自弃,或忧心如焚、白发搔短,或牢骚满腹、怨无天佑。其实,人若于月亏之日想到月圆之时,识得世事易变之理,即可于逆境之中志不衰、气不馁、态不失,达观以处世,宽心以养身,“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如此面对困厄,必不会怨天尤人蹉跎岁月,必不会奴颜婢膝玷污人格,必不会见利忘义为虎作伥。
④人生如月,皆有阴晴圆缺,我们大可不必颜随势改,气逐时移,得志时趾高气扬,失意时垂头丧气。我以为,无论顺逆得失,都平静的接受世界,从容地面对生活,这才是智者的活法。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文章以我们熟知的“月的盈亏明暗”开篇,有什么作用?(2分)
本文的思路清晰,试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3分)
阅读《鼎湖山听泉》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乙】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着,它们兴奋得不能不互相呼唤:许多支有力的水流都流到了一起,汇合成了一股大的水流,彼此间又说话又呼唤——这是所有来到一起又要分开的水流在打招呼呢。甲乙两文中描绘的山泉声和溪水声各有什么特点?都采用了哪种手法把水声描绘得生动可感?
本段写了山绿和泉声,是否偏离了文章描绘的主体“山泉”,你是怎样认为的?
赏析: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约会荷花
①早早的就听说霍金要来了,霍金保持着他特有的身体姿态与偶露的微笑要来杭州了!
②霍金来杭州,人们都以为这是一位科学巨匠与我们的一次聚首,一场约会,一篇不亚于任何追星场面的经典篇章。而我私底下却在想:霍金应该是来赴西湖的荷花之约的。
③当那么多的人都在为霍金而狂时,他坐在轮椅上想的是什么呢?是身体上的不适?是想拼命忍着将要流溢出来的口水?是想好好地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儿?还是新的黑洞理论?这些都只有他自己知道。
④一尊微弱之躯,一个病中的老人,面对这么多鲜花、掌声、赞叹和美誉,他为什么不像其他明星表露出满心的欢喜与陶醉呢?哪怕是装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静静的,静静的,犹如秋天的一片落叶,静静地飘下,飘到一个地方,风吹一下,就动一动。风不吹,就静静地禅定着。那些仍然留在枝头的鲜花与果实与它无关,那些欣赏鲜花与享受果实者的赞叹与它无关。它只属于大地。回归大地,是它的理想与抱负。走向大地时的那份从容与宁静,那份无悔与蕴藉,只有那片掉落的秋叶,才能够懂得!
⑤很多的时候,霍金都保持着一种雕塑般的姿态。没有任何一种雕塑会像他那样生动,会像他那样令人难忘与不舍!身子斜斜的,脖子斜斜的,连他的微笑也都是斜着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与物也都是斜着的,惟独他的心笔直地立在那里。
⑥所有的鲜花与笑脸还有亲吻连同祝福,也就是冲着他的那份直立着的心而去!
⑦大多时候沉默着的霍金,总让人误以为他是暂时地睡着了,睡着了似的霍金其实是比谁都清醒着。他在心中寻找美,一份简单得令人心痛的美。所以,当他看到西湖的荷花盛开时,忍不住赞叹了:多美啊!美就是那么简单!而美又不是那么简单的!当荷花浮出水面,亭亭玉立于这个世间的时候,那些曾经生活在淤泥与黑暗中的生活细节就淡远了,曾经付出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心血与汗水都化作了一缕甜蜜的回忆与沉潜的智慧。
⑧任何生命都有这个过程。当霍金读懂荷花时,笑了,由衷地发出赞美:多美啊!
⑨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在接天的荷叶当中,霍金难道不比荷花更美吗?他与荷花融为一体。微风起处,荷叶与花儿都摇曳了起来。风在花叶上吹着,也吹在霍金的脸上。霍金也如一朵荷花,幽香随风飘过来,带给我们夏日里最后的一抹清凉。揣摩文章题目,写出它的两重含义。。
第④段中说霍金“犹如秋天的一片落叶”,结合全段,说说这个句子好在哪里。
“身子斜斜的,脖子斜斜的,连他的微笑也都是斜着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与物也都是斜着的,惟独他的心笔直地立在那里。”具体说说“斜”和“笔直”放在一起的表达作用。
文章第⑧段中说“当霍金读懂荷花时,笑了,由衷地发出赞美:多美啊!”请具体说说霍金究竟读懂了什么。
错位阅读:孩子“被长大”
①近日,一本名为《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你没读过的初版原型》的儿童读物引起了不少读者的非议,由于书中大部分的内容颠覆了人们对《格林童话》的认知,这本书被很多网友戏称为“很黄很暴力”。这种成人化的儿童读物,既让孩子“被长大”,也严重危害了学生阅读。长期大量阅读这类儿童读物,势必会让我们的孩子像吸食了毒品一样,无法摆脱,从而严重危害青少年的成长。
②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就已经深刻认识到出版业肩负的责任:“盖出版之事,可以提携多数国民,似比教育少数英才尤要。”因此,出版社在策划选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儿童读物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要尽量避免消极作用的产生。
③首先,儿童读物的内容要真实可靠。真实可靠的内容才能对青少年成长产生正面的引导,否则就会产生错误的导向。其次,儿童读物的内容要给小读者以思想上的启迪。如一些儿童科普读物,只介绍对人类有益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成果,而对它们产生的负面影响往往避而不谈,这使得一些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也产生了片面性。所以,在介绍科学技术时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既介绍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要讲清楚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的一面,使小读者从小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长大后在运用科学技术时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性。此外,儿童读物的内容要有美感。一些图书装帧很精美,但是翻开一看,“僵尸”、“怪兽”的插图比比皆是,一些充斥着暴力、刺激的字眼随处可见。这样的图书,很难对青少年产生审美影响。
④总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一定要让儿童读物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助推剂。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①自2010年10月1日在西昌成功发射之后,“嫦娥二号”卫星的运转情况一切正常。按照预定计划,“嫦娥二号”上搭载的有效载荷陆续开始工作,进行有关的科学探测活动。
②“嫦娥二号”的发射开辟了地月之间的“直航航线”,这使“嫦娥二号”的地月飞行时间大大缩短,而“嫦娥二号”卫星在距月球表面约100千米高度的极轨轨道上绕月运行,有利于对重点地区做出精细测绘。此外,“嫦娥二号”直飞月球的方式对运载火箭的入轨精度和入轨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获得着陆区的精细地形数据,“嫦娥二号”激光高度计在月球面上留下的“激光足印”精度达到5米,用于获得月球上几个重点区域的高密度高程测量数据。其次,“嫦娥二号”所携带的CCD立体相机的空间分辨率由“嫦娥一号”时期的120米左右提高到小于10米,所获得的更高空间分辨率的探测数据可以与“嫦娥一号”的探测数据进行互相校核。第②自然段中加点的“约”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第②自然段中划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