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 |
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 B.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经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 D.社会主义工业化 |
据史书记载:“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道光时期是徽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 B.徽商在清末民初衰落 |
C.清政府的压制导致了徽商的衰落 | D.徽商衰落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关 |
“英国的社会结构不象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或做买卖;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止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此段材料表明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
A.圈地运动改造了英国的传统农业 | B.海外扩张奴隶贸易完成了资本积累 |
C.完成社会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 D.工场手工业时期技术和经验的积累 |
“20世纪70、80年代的苏联青年人都是出生于卫国战争之后,他们被告知自幼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当长为青年人之后又被告知生活在‘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但“最发达”的社会制度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用品;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里,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官僚的子女拥有无可比拟的机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的下层挣扎,连改善命运的机会也极其渺茫。……”上述材料表明
①军备竞赛加剧了苏联的经济负担②当时的苏联政治经济危机严重
③信仰丧失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④“腐败”问题困扰着苏联社会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