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将在21世纪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1.1℃~6.4℃。全球气候的变化与碳排放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5分)
(1)读图分析1952年至2000年,我国东部地区碳排放的总体特征及其原因。
(2)并就此谈谈我国控制碳排放量的合理措施。
(3)全球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由图可知,东亚地区夏季风向为________,冬季风向为________;南亚和中南半岛等地区夏季风向为________,冬季风向为________。
(2)图中①②③④⑤⑥六地风向的形成原因中,主要是因为气压带位置季节性移动而形成的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受图示季风环流影响,东亚地区形成的面积较大的两种气候类型分别是________气候、________气候,其气候特征的主要不同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月澳大利亚西北部盛行__________风,其成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北半球热力环流示意图(箭头指向为空气流向),完成下列各题。
(1)A地气温比B、C两地__________________,气压比B、C两地____________________。D、E、F中,属高压区的是____________。
(2)用“→”画出高、低空大气水平运动方向,以正确表示热力环流。
(3)图中M、N两地实际风向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4)热力环流是指由于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________一种形式。
(5)从以上可看出,大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
(2)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4)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的地形、地质略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1)图示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地形考虑,该地区的交通运输线应以________为主,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的A、B、C、D四个村落中,未来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的河谷低地是当地耕地的主要分布区,为了保证耕地的灌溉水源,该地区计划建造一座水库,在图中的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选出最适宜的地点,并说明排除其他三地的理由。
(4)茶产业是该地区的支柱产业,试简要分析该地区种植茶叶的优势自然条件。
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方框代表岩浆、沉积岩和岩浆岩,数字代表各种地质作用。
材料二 亚洲东岸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1)材料一图A中代表岩浆的是________(填字母);图A中的地质作用与图B中乙、丙两处岩石的形成对应的是乙________、丙________(填数码)。
(2)图B中丙岛屿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的原因是由于位于_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的相撞挤压附近,地壳运动活跃。该岛屿东侧的海底地貌类型为________。
(3)图B中甲、乙两处出现地形倒置的是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设在该地区修建一条南北向的地下隧道,如只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考虑,应选择____________(甲或乙)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据图B分析,甲地东西侧谷地发育的河流流域面积相当,但东侧河流水量较小。请从河谷成因差异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