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材料所述的中国古代机构是
| A.唐朝门下省 | B.宋朝中书门下 | C.元朝中书省 | D.明朝内阁 |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此话反映了他主张()
| A.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 | B.创立民国 | C.社会革命 | D.关注民生 |
1778年,伏尔泰因病逝世,巴黎人民为他树立了纪念铜像。在他的墓碑上则镌刻着这样一句话:“他教导了我们走向自由。”对此碑文理解正确的是()
| A.他发展了洛克分权学说,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
| B.他热情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
| C.他是法国启蒙运动不可争辩的领袖,影响深远 |
| D.编撰了《百科全书》,使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

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下列体现孔子智慧的观念的主要是()
| A.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
| B.依法治国不断推动社会进步 |
| C.制度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 |
| D.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 |
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 | 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 |
| C.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 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 |
《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对此以下看法正确的是()
| A.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 |
| B.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 |
| C.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 |
| D.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