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
有学者评价某次国际会议:“新中国外交官第一次在异国集中面对世界各主要大国,参与讨论解决当时世界上最敏感和最重要的地区冲突,为亚洲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此评价是基于这次国际会议上
| A.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B.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
| C.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
| D.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了首次会晤 |
下表摘编自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目录 |
|
| 第三十二章 |
全国内战爆发以后 |
| 第四十一章 |
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
| 第四十九章 |
|
| 第五十九章 |
发动“大跃进”(上) |
A.发动“文化大革命”B.红军长征
C.新中国第一部宪法D.筹建新中国
历史学者郭蕴静认为:“历来任何主权国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自身的地位,在对外关系方面(无论政治或经济)制定的政策、措施,都带有限制性。”以下各项说法可为这一观点提供历史依据的是
①明朝推行“海禁”政策
②中国签署《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③德国颁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④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 A.①③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因有二,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 A.中国专制意识根深蒂固 |
| B.宗教使人民丧失了反抗精神 |
| C.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 |
| D.儒家思想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
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
| 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
| 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
| 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