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继社会制度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之后,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三次重大抉择。围绕这一主题,同学们分组进行研究。
第一组同学研究“更加注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经过研究,大家形成了几点共识。
(1)作为小组发言人,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完成下表格式报告。
材料二 由于多方面原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偏低,消费不足,说到底有三个原因:一是“没钱花”,居民收入及财富分配都存在问题;二是“不敢花”,凡大民生问题,包括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仍未臻完善,抑制了人们在一般消费支出上的积极性;三是“有钱花不掉”,自己想要的消费品、想要的服务,社会上没有,或者不方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2)请你结合上述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就如何使居民“有钱花”、“敢花钱”、“花掉钱”提出你的建议。
A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办企业中有80%以上资不抵债,面临破产。受天灾的影响,一部分刚刚脱贫的农户重新返贫。然而该县大搞“形象工程”,县城大街两旁栽满300元一株的棕树,200元一株的茴香桂,长达54千米的公路两旁每隔两米就有一株塔松,临街所有建筑不论住房还是公厕,全部漆成红色;一些农民在山上培养食用菌,但县里以搞“七乡八镇百里菌长廊”为由,勒令他们搬到公路两旁,造成食用菌大幅减产,使百姓怨声载道。
B县原属贫困县,但该县从本县实际出发,狠抓粮食生产,使粮食产量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在此基础上,搞多种经营,农民收入6年增长4倍,实现了整体脱贫。
请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县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2)A县应怎样做才能实现脱贫?
某地遭特大水灾,面对灾情,议论纷纷,第一种人说:“这是天意,人没法子。”第二种人说:“多年辛苦白费啦,荒年已成定局,无法改变。”第三种人坚定地表示:“灾害虽已发生,这是事实,但以丰补歉还是大有可为的,要自力更生战胜自然灾害。”
结合以上议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三种人各属什么哲学派别?(6分)
(2)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评析这三种人的观点。(8分)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是跨世纪的特大型工程,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千秋大业。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三峡工程建设十分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方针和政策。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兴建水利工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党和国家领导人会同各方专家,对在长江上建设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彻底解决洪患,以及截流选址、筑坝等问题,进行反复研究论证,并在资金、设备、材料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准备,工程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目前,三峡枢纽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说明三峡工程建设是怎样体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
一般地说,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起始期" "成长期"到"成熟期""失败期"的生命周期,被答为"第一曲线"。为了能够实现持续发展,避免失败,全党需在高峰到来之前开辟一条新道路,这条道路发展的轨迹被称为"第二曲线",完成下列问题。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谈谈"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阅读分析资料和图,完成下列各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緬公路运到中国。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
3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维护国家独立的正义战争。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结合材料和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威廉·凯宁"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
(2)"驼峰航线"增进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但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美国政府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政府采取既接触又遏制的对华政策,从而使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既相互借重与合作、又相互制约的复杂状态。运用所学的政治常识回答:
中关关系的曲折变化说明了什么?依据我国的外交政策,你认为应怎样处理当前复杂的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