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 A.资本主义的萌芽缓慢成长 | B.传统观念的不断转变 |
| C.爵位制度的创设促进工商业发展 |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这标志着我国人民民主政治和人民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主要是指( )
|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结束 | 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宣告确立 |
| C.国家根本大法和人民民主政权建立 |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宪政基础奠定 |
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是指( )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B.政治协商制度 |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D.村民自治制度 |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委员名单由毛泽东提出,构成比例为:民主党派如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以上材料说明( )
| 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多党合作协商制度的产物 |
|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
| C.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物 |
| 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 |
以下是美国历史上的一项调查结果:1946年6月,58%的受调查者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1950年11月上升到81%。1948年1月,83%的人主张停止同苏联的贸易,67%的人主张制止苏联的扩张。以上数据说明( )
| A.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有其社会必然性 |
| B.美国百姓对苏敌视是冷战的主要原因 |
| C.苏联扩张导致美国百姓对苏好感度下降 |
| D.杜鲁门主义导致多数美国百姓敌视苏联 |
富兰克林·罗斯福说,二战将“结束多边行动体系、排他性的联盟、均势和所有其它已尝试了许多世纪但总是遭到失败的权术”,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组成的“世界组织”和“永久的和平结构的开端”。历史发展表明( )
| A.和平与发展成为二战后的时代主题 |
| B.联合国和美国没有能力制止流血的地区冲突 |
| C.两极格局维持了世界短暂的和平 |
| D.二战后恐怖主义盛行,威胁世界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