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载:“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以上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这样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的民主追求 | B.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
| C.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 D.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 B.增加赋税收入 |
|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 D.保护小农经济 |
(2013·四川卷)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
|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
(2013·重庆卷)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 )
| A.自由流通的支票 | B.中国最早的纸币 |
| C.国家发行的债券 | D.兑换货币的凭证 |
(2013·重庆卷)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
|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
|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
|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
|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