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解决的课题是 ( )
A.中国社会性质 | B.中国怎样革命 |
C.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D.如何建设中国共产党 |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
C.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 |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
《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由此可知孙中山
A.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 |
B.发展了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 |
C.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关键 |
D.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 |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守卫祖宗之法常常同民族主义,同爱国之情联在一起。不合理的东西被合理的东西掩盖着,于是而能成为清议,成为‘公论’。顽固的人们借助于神圣的东西而居优势,迫使改革者回到老路上去。……过去我们总是强调二者的同一性。但从两者的冲突、争论之尖锐程度来看,光说这一点是不全面的。”文中“两者的冲突”应该是指中国近代历史上的
A.固守传统与“师夷长技”之争 | B.维新变法与民主革命之争 |
C.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之争 | D.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争 |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说:“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该言论客观上说明了
A.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要性 | B.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的危害 |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影响 | D.西方民主制度在中国行不通 |
1912年11月康有为著文指出:“共和革命作为革一朝之命,尚可勉强接受,但它举中国数千年之命而革之,则大祸临头。民国以来,教化衰息、纲常扫荡、家俗变易,恰恰是政局大混乱的终极原因。”材料主要说明康有为
A.反对社会政治变革 | B.主张恢复传统价值观 |
C.主张恢复君主专制政体 | D.认同民主革命的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