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是文学和美术的主流。下列各项作品中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是
A.《人间喜剧》、《日出·印象》 | B.《巴黎圣母院》、《自由引导人民》 |
C.《大卫·科波菲尔》、《格尔尼卡》 | D.《等待戈多》、《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
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 | B.受早期民主思想的影响 |
C.社会精神信仰的全面缺失 | D.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 |
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上述材料体现的是
A.老子的“自然生成”说 | B.荀子的“止争息乱”说 |
C.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 D.孟子的“与民教化”说 |
刘泽华先生评述说:“他的理论是现实生活的高度抽象,在这种高度抽象的图画中,既肯定了现实的等级、君臣、剥削与被剥削以及家族关系,又为这些关系涂上了一道釉彩,显得温情脉脉。”这里的“温情脉脉”是指他主张
A.克己复礼 | B.实施仁政 | C.人性本善 | D.以法治国 |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
《韩非子•有度》记载:“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法律维护社会自由平等 | B.君主行为应受法律制约 |
C.法律可以规范社会秩序 | D.法律实施可以杜绝乱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