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说明题
材料一 黑瞎子岛,曾经是中俄全长4300多公里边界线一块尚未最终完成勘界立桩的地方。这块中国版图上的“鸡冠”,已离开祖国将近八十年。 “黑瞎子”何时回家,一直牵动着国人的神经。
材料二 1929年黑瞎子岛被苏联占据,从1964年开始谈判之后,中国就提出了要恢复对黑瞎子岛的主权要求。1991年两国领导人签署了《中俄国界东段协定》,2004年两国领导人签署《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2008年10月14日,中俄两国在黑瞎子岛举行国界东段界桩揭幕仪式。黑瞎子岛西侧靠近中国的一半岛屿归中国所有。至此两国4300多公里的边界线全部确定。
中俄历史遗留边界问题的解决是双方本着和平对话、公平合理、平等协商精神、历经多年谈判的结果。黑瞎子岛部分回归是中俄友好、和平解决领土纷争的一个成功案例,“一岛两国”模式为21世纪的现代中国解决外交和领土争端提供一种新思路。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中俄两国本着协商精神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因。
(2)材料二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材料一 下列二幅图画。
图1: 城镇居民收入图2:“花木兰求职”
材料二 2013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全国人大代表纷纷说:“‘两个同步’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收入倍增’目标的具体指导,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材料三 有“中国油茶之乡”的粤东某市,一位尝到种茶甜头的老民被问起成功的“诀窍”时,他说:“80年代我看到油茶有发展前景,便宜凭着热情和经验,大种老品种油茶,因产量低,近乎亏本;90年代,我看了很多农业科技书,按照书上的介绍去做,也没多少收获;进入新世纪,我认真研究了茶山土质酸碱成份,引进了新的油茶品种,并根据土质、气候特点来施肥和管理,终于摸索出一条种茶致富之路。”,他的成功之路还在当地通过电视台作了宣传。
(1)材料一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使我国居民真正实现收入倍增计划。
(3)请分析材料三所蕴涵的辩证唯物主义道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广东省某地区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按照“一村一景”与“多景一区”的建设思路,综合实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注重挖掘和弘扬村落优秀历史文化,保持农村古朴元素和乡村原始特色;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用文化提升乡村品位,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使美丽乡村更具特色,更富魅力。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用文化提升乡村品味”的意义。
(2)结合材料, 运用矛盾分析法阐述该区是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
(3)有人认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关键是摒弃传统习俗”。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各国均以崭新的姿态拥抱海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2年,珠三角海洋产业总体保持稳步增长,其中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90%,而环渤海地区的这一比重已达到37.96%,位居国内首位。环渤海经济区的相对优势在于:初步形成了国资、民资、外资共同参与的海洋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促进了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第三产业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区域内船舶、油气、建筑、化工、生物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产业积聚效应,装备制造业优势尤为明显;占全国四分之一的科技人员使该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突出。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内涵应该包括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等五个方面。中国将围绕这些内容,坚持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优化海洋开发利用格局,保持海洋生态健康,与亚太人民一起探讨蓝色经济发展模式,合作推进发展,让美丽的海洋造福人类。
(1)根据材料一,运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形成海洋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的意义。
(2)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加快珠三角海洋经济的发展。
(3)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和“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请你为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提出合理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谷歌公司因不满中国的网络审查退出中国的事件中,美国政府对中国网络自由的无端指责,使中国人领教了美国的网络霸权主义。如果我们不具备自有的“云计算”实力,那么绝大多数企业和个人为了满足应用需要将别无选择地通过美国公司的“云计算”中心存储和处理各类数据。同时,国家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将越来越受制于国际IT巨头制定的信息化标准和规则。有关专家和媒体呼吁要维护我国的网络安全。
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舍生取义”、“自强不息”、“以和为贵”、“和绥四方、礼通天下”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⑴请运用《政治生活》中“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完成问题:我国应通过哪些途径维护国家网络安全?
⑵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见下面的统计图、表
注:2011年我国城镇化预期目标为48.5%,而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均在80%以上。(资料《中国统计年鉴》)
表 2007—2011年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城镇化率对比
![]() 年份 |
东部地区 |
中部地区 |
西部地区 |
东西部相差(百分点) |
2007年 |
53.2% |
39.4% |
37% |
16.2 |
2008年 |
55.7% |
40.9% |
38.3% |
17.4 |
2009年 |
56.7% |
41.3% |
39.4% |
17.3 |
2010年 |
59.9% |
45.2% |
41.6% |
18.3 |
2011年 |
61.1% |
47% |
42.7% |
18.4 |
材料二二战后,世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如韩国推行大城市主导型的城镇化,大力改善道路、水电等城镇基础设施,并发起“新农村”运动,推动乡村发展,迅速提升了国际竞争力,但也加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均衡;拉美地区是世界城镇化最快地区,但由于“赶超”过度,城镇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工业化所能吸纳的程度,出现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材料三目前,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面临着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迁徙的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障碍仍未彻底破除,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双向流动的机制急需健全,城镇化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破解都必须依靠进一步的改革攻坚。
⑴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图、表所包含的经济信息。
⑵综合上述材料,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如何又好又快地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
⑶结合材料三,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改革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