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7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表示:“我们一直没有同共产党中国贸易,或准许同它进行文化交流。这些过去一直是,而且现在也是我们的政策。”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中国大陆与世界社会隔绝的状态和是我们同中国大陆的关系正常化。”
材料三 1971年,毛泽东亲自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以“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轰动世界。
请回答:
(1)杜勒斯的话说明了美国对新中国的态度是怎样?(1分)有什么表现?(3分)
(2)从尼克松的话表明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怎样变化?(1分)从其自身角度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3)毛泽东的“乒乓外交”批示表达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意愿?(1分)中国这种外交政策调整的意义何在?(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决定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朱熹《近思录·致知》
材料2:《日知录》之刻,……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自信其书之必传,而未敢以示人也。
——《亭林文集》
请回答:
(1)材料1朱熹认为“通众理”的方法是什么?
(2)材料2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治学思想?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求学的态度应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是以其(君主)未得之(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2: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材料3:或曰:臣不与子并称呼?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故孝子虽异身,而能日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后,日远日疏,久之而气不相似。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
——以上材料均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据材料1指出君主和天下百姓实际上是一种什么关系?作者的主张具有一种什么政治倾向?
(2)材料2反映的思想的局限性又是什么?
(3)根据材料3指出黄宗羲认为君臣与父子关系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
材料2: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备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宋)朱熹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2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
材料2:“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
材料3:王守仁:“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2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材料3主要阐述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
(4)材料1对材料2、3有何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古有四民:日士、日农、日工、日商。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即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若能其一,则仰以事父母,俯以育妻子,而终身之事毕矣。
——南宋《嘉定赤城志》
归纳并评述材料中的经济思想。(10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