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人才济济,形成鼎盛局面。与这一现象出现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 A.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 B.编户齐民制度 | C.察举制 | D.刺史制度 |
1815年,法国与英国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地位的失败,标志着伦敦对巴黎的胜利,标志着伦敦将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而巴黎则不再可能。也许是从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到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这26年的动荡折腾了法国,此后,法国就再也未能重现其往日作为“超级大国”的辉煌,它已经沦为二流强国,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说明法国往日曾经非常辉煌 |
| B.分析法国在19世纪初落后于英国的原因 |
| C.介绍从1789年到1815年法国经历了26年的动荡 |
| D.陈述19世纪初英、法两国势力的此消彼长 |
史学界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的出现是一种社会进步。对该说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垄断组织使人类社会进入到电气时代 |
| B.垄断组织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 C.垄断组织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
| D.垄断组织提高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 |
第二次工业革命重新调整了国际经济格局,主要表现为()
| A.产生了垄断组织 |
|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
| C.革命几乎同时在几个先进国家进行 |
| D.英国丧失经济霸主地位,新的经济力量崛起 |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说“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这里的“革命”是指
| A.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 |
| B.给印度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
| C.推动印度民族起义爆发 |
| D.在印度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 B.人口爆炸性增长 |
|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 D.各国间交往密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