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b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三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
“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我们江苏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下列关于“过传统节日”意义的表述,哪一项不符合作者的观点( )
A.和谐天人,亲近自然。 |
B.和谐人事,呼唤人情。 |
C.和谐身心,关怀生命。 |
D.和谐肠胃,吃饱喝好。 |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也在时间上体现了国家意识。 |
B.我国岁时节日“节物”可以从两个维度分类:实用的与审美的。这二者又是与人及自然密切相连的。 |
C.孔夫子时代举国狂欢的节日依然是当今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
D.“摸秋”故事,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晴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事背后的意义。 |
根据文章内容,归纳西方的“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异同。
答:异
同 根据下列诗句中提到的“节物”和“习俗”,在后面的括号里填上相应的节日名称。
(1)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2)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
(3)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16题
大地重现(有删节)
刘烨园
①那些书很像冬天,也很像我的少为人知的故土上伫立低坡的榕树。它们仿佛很老了,其实正在郁郁葱葱的壮年。
②清晨的雾里,密匝匝的浓叶下垂落缕缕潮湿的气根,鸟群的叫声在巨云似的树冠里四面八方地响起,绿阴却深得看不见这些精灵们舒展、活跃的身影。清晨的榕树下,凉意总是格外浓重,一棵树就有一丛森林的感觉和气息,数不尽的厚质的绿叶像成千上万的语言,散发着悟不到头的盎然,读不透的深蕴。若是濛濛的、苍凉的雨天,那些绵绵沾蓑的雨丝就因为和它在一起而古老、久远了。回想起来,总有一见如故的真挚,好像前生有缘,我们的的确确和祖先、后人一脉相承着生与死、爱与恨、凄惶与清醒的灵魂似的。
③经典的著作大多都发旧了。一本一本的,虽然有人只存了几十年,翻开来,就像撑船上溯到了远古。它们旧得真好。纸光是金色的,是那种也许还未打磨或打磨过了又随着光阴的流逝越来越朴实、贵重的金色。那些书油墨都很香醇,很清新,也很特别。它的有些灰旧的沉默的色泽和铅字,太与内容浑然一体,太至情至美地和谐了。它们大多不那么“刺激”,连装帧也不够“新潮”,却手感很好,心碑、视碑很好——就像压根儿就不想招摇过市一般。它们只想久久地感动着你,抚爱着你,不动声色地以大地的本质时时滋润着你。
④一行一行时短时长的句子,一页一页时远时近的思绪,那么厚实、自信、激动人心。它们常常使你走在源头,又走向太空,走回语言的诞生。经典的含义和魅力就在这里罢。它们也许的确“旧”了,不合时宜,但生欲的灵魂,人的气息,情思的存在,深邃的原理,多极的内核,却常常比活人还要活人。它们形象又抽象的一切,总是不尽地时隐时现,超越彼此彼地,在夜阑人静的这个世界渐入人的心底、血脉。于是有人不再怆然,不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由此而坚定了正义、理解以及不屈的信念。
⑤然而,不知是什么原因使世上出现了那么多背叛语言的书,出现了那么多不再崇敬最值得崇敬的经典行径。它们想干什么?又属于什么呢?他们没读过那些书还是不会读、不能读或不想读呢?崇敬和感悟是人生的本性中最吃苦耐劳的能量,没有它,人类就没有伟大的神话和探索,历史也就没有今天的繁荣了。而如果理解错了繁荣,用错了崇敬和感悟又将怎样——触目惊心的血迹、灰烬的余温还未冷却呢。而如果不是经典们朽成腐木的话,那就是有人浅薄、无知和乌有了。如果人们已经离开河流迁入沙漠,如果先天发育不良、水土失调却又在毁弃森林,这个世界还会有什么好!后人该怎样历尽磨难和牺牲,才能拨开、忘弃这些,重归沧桑正道,才能再生语言的光荣和立下戒谕千秋万代的耻辱之柱?
⑥也许是我走火入魔了。那些经典们已经过时,人们不再需要它或只有扔掉它才能活得更好更充实;也许在我掩卷遥瞩的喟叹里,它给我的气氛、真谛、灵性和警醒仅仅是一种错觉;当我认为她与诸多流行歌曲、畅销书和无人生的言行相比,前者犹如大树、山川、世界,而后者近于贫草、沙砾、窝棚或无须有的废纸、锈迹的时候,这种思索不过是可笑的暮气——如果是我错了就好了。
⑦但如果不是我错了,那就不啻是覆盖大地的林林总总的钢筋水泥们的悲哀了。
13.读第①段,结合全文回答:(1)那些书为什么很像冬天?(2)作者说:“它们仿佛很老了,其实正在郁郁葱葱的壮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1) 。
(2)
。
14.读③段划线句,分析理解后回答:在这句话中“大地的本质”包括哪些内容?
答: 。
15.读⑦段画线句,回答“覆盖大地的林林总总的钢筋水泥们的悲哀”指的是什么悲哀?加上“不啻”又是什么悲哀?
答:
。
16.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这篇文章的题目为“大地重现”,其含义就是希望重现对经典大地般最本质的敬重,让经典大地般的滋养带给我们理性、追求、教养和真正的社会繁荣。 |
B.作者在第②段花了许多笔墨写故土清晨雾里的老榕树,说树冠巨云一般,说一棵树就有一丛森林的感觉和气息,说苍凉雨天的雨丝因和树在一起就显得古老而久远,其作用就在于让我们能更形象地理解下文中经典带给人的滋养。 |
C.刘烨园先生在《大地重现》中有一个论断,如果一个社会出现了太多的不再崇敬经典的行为,这个社会就会因有人浅薄、无知而用错崇敬和感悟,从而造成触目惊心的社会悲剧。我们不远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刘烨园先生由此出发表达了自己对将来的历史不抱乐观的态度。 |
D.《大地重现》全文语言优美而富有哲理,比喻、排比、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反复运用使得文章让人读起来感觉条理清晰、明白晓畅、气势磅礴、令人警醒。 |
E.黑塞和刘烨园都在说经典,但他们的着眼点不同,黑塞更多的是从最普遍的意义上指出经典的力量,而刘烨园则主要是针对社会存在的对经典的漠视现状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不安。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7~20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情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17、下列关于杨守敬的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D、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18、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C、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D、杨守敬对《水经注》中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19、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20、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教授看门何休
王教授评上教授两年后,学院专业设置走向市场,采煤专业撤消,他又不愿转型,成了闲置的教学资源。学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把王教授作为一个专门的议题来讨论,讨论的结果是:要么内退,要么到保卫处挂个号,守大门。
王教授才四十五岁,不到内退年龄,分管保卫工作的陈副院长找王教授谈话,王教授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王教授上岗的那天,大家开玩笑说,这是学院有史以来职称和工资最高的守门员。
看门人一直都是聘请临时工,活儿也轻松,不外乎是为进出车辆开门,登记来访者,为晚归者开门等。上班第一天,王教授就捅了一个不小的娄子:中午,一老乞丐在学生食堂乞讨,被学生食堂管理人员撵了出来后,七弯八拐的跑到学院小餐厅里去了。此时小餐厅里,陈副院长正陪客人吃饭。
保卫处长向陈副院长深刻检讨后,打电话到值班室。王教授却一本正经地说,人是我放进去的,我没有违反工作细则。
保卫处长气咻咻地说,细则上写得很明白,闲杂人等,不得入内。
乞丐来要饭,他不是闲人。至于他是不是杂人,你没提供判断标准,凭我的主观理解,他不是杂人。
保卫处长是转业军人,王教授咬文嚼字,令他一时语塞,便气急败坏地挂了电话,火烧火燎地跑到大门值班室,对王教授说:现在我把工作细则的第五款改掉,凡是非本学院的师生,原则上不得进入校园,来办事的,必须有介绍信,来找人的,必须和相关责任人电话联系上,否则一律不放行。
保卫处长话音刚落,一份“值班人员工作细则补充说明”伸到保卫处长的鼻子底下:处长,请签字。保卫处长哭笑不得,他一边签字一边想,别人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兵遇到秀才,也难缠啊,这还是个开头,往后还不知道会惹出什么事来。
果然不出所料,半月后,陈副院长接到市政府一位领导的电话,说是建议学院换掉看门人。
陈副院长派保卫处长去调查,很快,保卫处长哭丧着脸来见陈副院长。原来,头天晚上,市委宣传部长吃请后回家,车行驶至学院门前时,内急了,司机跟他出主意,学院里面厕所多。王教授当班,死活不开门。宣传部长摇下车窗,借着酒疯指着王教授的鼻子骂:你一个看门狗,神气个鸟,老子有公干,快开门。
王教授从来没挨过这样的骂,气得脸发紫。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你来公干,拿出介绍信来。
宣传部长急了,一手捂着裤裆,一手掏出手机。把你们保卫处长的电话报来,我给他打电话。不巧的是,保卫处长手机关机,家里座机没人接。僵了几分钟,宣传部长内急难忍,只得喊司机开车,到大街上找一个角落方便。
了解情况后,保卫处长敢怒不敢言,因为王教授把自己签了字的那份“补充说明”放大五倍贴在值班室最显眼的地方。
一个学期下来,保卫处长想在开中层干部会议时,提议把王教授换掉。没有特殊情况,一般都是教务处长与学工处长先发言,保卫处长的发言放最后,所以,保卫处长还未来得及开口,学工处长发言时对王教授大加赞扬,还建议给予王教授“先进工作者”称号。这本不是学工处的事,学工处长哪根神经搭错了吗?当然不是。
近几年,学生通宵上网现象非常严重,自从王教授看门之后,本院学生通宵上网现象锐减。
晚上十点后,王教授不放学生出门;清晨或上午,只要有面容憔悴的学生进校门,王教授就要验他们的学生证,如果没带学生证,王教授就用数码相机给他们拍照,再叫他们留下班级姓名学号,一丝不苟。有一次,有两个学生捂着肚子诈称生病,要去医院。王教授关切地问,钱带够了没有啊?我这里有五百块钱,你们先拿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俩学生拿着王教授的钱,在网吧门前徘徊了半小时,最后还是跑到药店买了一瓶感冒药,乖乖地回学校,把钱还给王教授。
会后,王教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教授看门,本身就是新闻,加上学工处长的渲染,本地报纸与电视台均对王教授作了专题报道。
再后来,省里下发一份文件,要求至少有一位五十岁以下、正高职称的党外人士充实学院领导班子。在所有教授中,只有王教授两个条件都符合。
王教授只看了一年大门,就成为院长助理,一年后,提为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王教授,也就是王副院长,在就职演说中慷慨激昂地说,学院的门,是学院的窗口,我们不能小视它的存在。
此后,学院再也没有聘过临时工看大门,据说,这个岗位有很多人明争暗夺着呢。
(选自《当代人》,有删改)
请简要概括王教授的性格特点。(4分)
答:
小说中的情节如果存在读者意料之外的因素无疑会大大增强小说的可读性。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教授看门》的艺术魅力。(5分)
答:
王教授最后被提拔为副院长,作品的结局安排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裁判所
(英)王尔德
上帝对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对那些需要救济的人,你表现得很残酷;对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你表现得凶狠无情;贫穷的人向你求助,你不听他们诉说,你不理睬那些受苦的人的哀叫;你将遗产据为己有,把狐狸放进邻人的葡萄园;你夺去小孩们的面包,拿给狗吃;我的那些麻风病人居住在沼泽地里,过着和睦的生活,赞美着我,你却把他们赶到大路上;我用土造出你来,可是你却使的土地上流着无辜者的血。”
上帝打开了人的生命簿。
上帝对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我显示出来的‘恶’,你追求它;我隐藏着的‘善’,你却毫不注意,你房的墙壁上绘满了图画,你听见笛声,就从你放荡床上起来。你筑了七个祭坛来奉祀我所受的罪孽,你吃了不应当吃的东西,你衣服上绣着三个耻辱的记号,你崇拜的不是能够久存的金或银的偶像,确是会死去的肉身;你把香膏涂在他们的头发上,又放了白榴在他们的手中;你用番红花擦他们的脚,又在他们面前铺上地毯;你用银粉染他们的眼皮,用草药擦他们的身体,你在他们面前鞠躬到地,你把我偶像的宝座放在不知何处。你让太阳看见你的丑行,让月亮看见你的疯狂。”
人回答说:“我的确做过这些事情。”
上帝又打了人的生命簿。
上帝对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你以恶报善,用侵害报答仁慈;你弄伤抚养你的双手,你轻视给你奶吃的乳房,让向你讨水喝的人忍渴而去;亡命的人晚上把你藏在他们的帐幕里,你没等到天亮就告发了他们;你的仇敌没有害你的性命,你却暗算了他;你的朋友跟你在一块儿走路,你为了得到钱就出卖了他;对那些给你带来‘爱’的人,你却以恨报答。”
人回答说:“我的确做过这些事情。”
上帝合了上人的生命簿,说:“我一定要把你送到地狱里去。”
人叫起来:“你不能。”
上帝对人说:“为什么我不能送你到地狱,你有什么理由?”
“因为我一直住在地狱里在。”人回答道。
裁判所中寂静无声。
过了一会儿,上帝对人说:“既然我不可以把你送进地狱,那么我一定要送你到天堂,我的确得送你一天堂里去。”
人又叫起来:“你不能”。
上帝对人说:“为什么我不能送你进天堂,又有什么理由?”
“因为不论在什么地方,我绝对想象不出天堂来。”
判断所里寂静无声了。
(摘自《打工族》2005年第12期)
下面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里“人”是一个十恶不赦、毫无人性的歹毒者,他只能生存在人性罪恶深渊的“地狱”里,世世代代受到正义和善良的谴责与诅咒。 |
B.②小说开篇就历数“人”的罪状、残酷、凶狠、贪婪而无情,由于他的存在,使人类社会失去了原有的和睦与安宁,人们陷于水深火热中。 |
C.“人”将那些居住在沼泽地里的、过着和睦的生活的、赞美着上帝的麻风病人赶至大路上,是说“人”对穷困潦倒的病人也毫无怜悯之心,而更加丧心病狂地迫害他们。 ycy |
D.上帝两次打开“人”的生命簿:前次证实他的以恶报善;后次验明他的逐恶弃善,这些事实都说明他的罪孽深重、恶贯满盈。 |
E.“人”是一个典型人物,他身上集中了邪恶、罪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代表性。
上帝对人“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你让太阳看见你的丑行,让月亮看见你的疯狂”,“你以恶报善,用侵害报答仁慈”请就这二句话的含义和关系作出简要分析。
答:
按理说人生活在地狱中应特别向往天堂,为什么“人”却拒绝向往天堂呢?请说明理由。
答:
小说为什么取名为“裁判所”?面对“人”的无理取闹,“裁判所中”却是“寂静无声”,甚而至于“寂静无声了”,请就这些艺术处理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海龟
张抗抗
D有一个可爱的3岁女儿,对女儿一向有求必应。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两小时路程,为了减少往返,他总在周末才回家。每次回家,女儿在晚上临睡前必要让他讲个故事。一年过去,什么大灰狼小白兔,他肚子瘪瘪塌塌早已被搜刮干净。
女儿却不肯善罢甘休,抱着他的膝不肯上床,连妻也哄她不好。
他满心焦虑。虽是周末,晚上他还得赶写一篇文章,研究所的头儿亲自点名让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言,他将有机会在同行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才华。
“爸爸讲故事呀”,女儿纠缠不休。
讲什么呢?他真没有时间。发言关系到对他实际水平和个人价值的确认,听说很快就要评职称了。
他突然记起在当天报纸上看到的一则趣闻。当时无意瞟了几眼,现在倒可以用来对女儿滥竽充数一番。
“从前,在一个海岛上∙∙∙∙∙∙”他开始尽量耐心委婉地对女儿娓娓道来。“那儿的人家家户户养着一种大海龟。海龟像一只小桌子那么大,有很硬的壳和很粗的爪子。那个海岛上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小毛驴,这个人要到岛上另一个人家去串门,就骑着海龟去。海龟最爱吃大香蕉,它的主人就坐在海龟背上,用一根细杆子拴上一根绳,香蕉就悬在海龟脑袋上,离它只有几步远,海龟想吃香蕉,就开始往前爬,可它一爬,那背上的人手里的香蕉也往前走了,它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它就拼命往前爬,它爬香蕉也爬,就这样它背上的人就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女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睡着了,腮上挂着浅浅的酒窝。
他连续昼夜伏笔奋战。发言很成功,获得大家的好评,文章将被收入当年的年会专集。有人私下议论,说他虽然是助研,实际上相当于副研究员的水平。
转眼又到了星期六,他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才想起这一星期忙得昏头昏脑,竟然又忘了给女儿准备故事。
出乎他意料,女儿临睡前忽然对他说:“爸爸,今天你还讲那个大海龟好不好?”
他松了一口气,却纳闷女儿何以对这大海龟如此感兴趣。
“∙∙∙∙∙∙就这样,骑着海龟的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他敷衍了事地讲完了故事。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他心里实际上还在惦着自己的职称。如果这次能评上副研,他一家三口就有希望分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
工资也可增长几十块钱,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昨天上头又给了他新的任务,他必须在一个月内,评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200页的专著,三个月内编出一部新的辞典,六个月内与人合写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评述∙∙∙∙∙∙他不知道他如何才能做完这些事。
“那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到底怎么样了呢?”女儿竟然破例没有睡着,眨着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着他问。
他说:“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就把海龟整个儿翻过来,一翻过来它就不能逃跑了,只能乖乖等它的主人去办完事,再把它翻回来骑它回家。”
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不耐烦地拍拍她的脑勺,把她交给了妻。
为了不受干扰地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完成以上任务,真正奠定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研究所,黑夜白天泡在图书馆资料室里,不这样做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领导对他的信任。一个几百人的研究所,老的老,小的小,真正能顶用的还是他这样的中青年骨干。但无论怎么辛苦,他觉得前面总还有个盼头∙∙∙∙∙∙
半年后他第一次疲惫不堪地回家:心里如释重负。女儿见到他,目光转向妈妈,那句话没问出来:这个人是谁呀?临睡前,破天荒第一回并不缠他讲故事,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几回,终于问:“我想起来,上次你讲的大海龟,后来到底有没有给它吃香蕉呢?”
他一愣,含糊回答可能是给了。女儿却不满意,又问他到底给了几个,他说一串,女儿又问是不是每次都给,他茫然∙∙∙∙∙∙
星期一上班得知职称名额已定,他因年限不够,没有希望晋升;工资不动,住房当然暂时也不能动了∙∙∙∙∙∙他感到浑身骨骼疏松∙∙∙∙∙∙
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如果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
文中有两个悬念,分别是什么?
答:
.这篇小说以“海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答:
这篇小说用明线和暗线相交织的方法来安排情节,明线写海龟的故事,暗线写父亲的故事。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也有人说,不如用单线来展开故事情节,例如只写父亲的故事,海龟的故事作为陪衬,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也请申述你的理由。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