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是黄淮海平原部分地区高、低产田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 B.该地有河流凌汛现象
C 该地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该地的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①地区为高产田,②地区为低产田,形成该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降水条件不同 | B.热量、蒸发条件不同 |
C.地形、土壤条件不同 | D.农业技术水平不同 |
引起黄淮海地区水盐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 | B.河流水位的涨落 | C.土地结构的季节变化 | D.不合理的灌排 |
在治理该地区土壤盐碱化的方法中,最不宜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是
A.完善排灌系统 | B.引淡水淋盐 | C.植树造林 | D.培育耐盐作物 |
下图示意2006年辽宁、湖北、贵州、江苏四省部分人口数据,(迁入指数:某地区迁入人口数/全国各地区迁入人口数的总和)。读图,完成各题。图中四地可能为贵州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④人口迁入指数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因素 | B.政治因素 |
C.自然增长率高 | D.人口老龄化 |
通常将下半年地面最低温度≤0℃的第一天定为初霜冻日期。右图是“我国初霜冻日期为9月30日的多年等值线变化图”读图回答各题影响甲处方框内等值线走向的因素是
A.地形 | B.气候 | C.纬度 | D.河流 |
乙地2001—2008年初霜冻日期较1971—1980年
A.提前,可能为10月5日 |
B.推迟,可能为10月5日 |
C.提前,可能为9月10日 |
D.推迟,可能为9月10日 |
图示显示初霜冻日期的变化会导致乙地
A.农业耕作制度的变化 | B.凌汛加剧 |
C.农作物产量的变化 | D.农作物生长期变短 |
下图为我国某地局部降水(雪)分布图,读图,完成各题。导致图中雨雪分界线在甲、乙两处发生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 | B.大气环流 | C.地形 |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下列对甲、乙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甲地中雨,乙地中雪②甲地小雪,乙地小雨
③甲、乙两地风向均为偏北风,乙地风力较强④甲、乙两地风向为偏南风,甲地风力较强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位于粤赣两省交界处的梅岭山区中的梅关古道,始通于秦汉,在粤汉铁路(今京广铁路南段)修通之前,是广东和外界最主要的通道之一,成为当时中国南北交通要道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读图回答各题。文中所说的梅关,位于下图中的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梅关古道连接的两大水系是
A.淮河和长江 | B.长江和闽江 | C.珠江和闽江 | D.长江和珠江 |
下面为过M点(128°E,48°N)沿经线和纬线相同长度的地形剖面图示意图,读图完成各题。若①、②为同一山脉,则该山脉的走向大体为
A.南北走向 | B.东西走向 | C.西北—东南走向 | D.东北—西南走向 |
关于图
中M地附近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流量小,含沙量大 | B.结冰期长 | C.汛期只出现在夏季 | D.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