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西汉设立中朝           ②文臣任知州,设通判
③“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④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文件中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这反映了当时()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B.明确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
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有所反思

中共中央在某宣言中指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陈独秀等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中共积极争取和平、民主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认为同外国关系仅是“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迎合西方列强的要求,清政府于1861年正式成立总理衙门,主持外交与及与外国有关的事务,它的成立反映了()

A.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B.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清政府步入近代意义的外交行列
D.清政府与西方国家建立了平等外交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中指出“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亦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这表明梁启超()

A.主张废除科举制度以选拔实用人才
B.反思科举制度的弊端
C.认为科举制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罗马法制定的根本目的是()

A.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法律依据 B.为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C.为了保护私有财产 D.为了扩大帝国的势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