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唐人罗让指出唐朝“根本实在于江淮矣”。杜牧也说“江淮赋税,国用根本”。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江淮经济发达
C.唐朝重视江淮的开发 D.江淮赋税负担沉重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据统计,1919年1-4月,日本《大阪朝日新闻》对中国的报道篇幅平均每月为26.5篇;1919年5月为223篇,1919年6月为225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五四运动引起日媒共鸣 B.巴黎和会伤害中日利益
C.日媒同情中国外交遭遇 D.中国反帝浪潮目标明确

有学者对某次战争曾有这样的评价:此战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此战”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抗日战争

有学者认为:文学家用语体文(即白话文)撰作,其实不待五四白话运动,即已有相当丰长的传统。下列文学作品中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西游记》 B.《聊斋志异》
C.《封神演义》 D.《初刻拍案惊奇》

清雍正时,川陕总督年羹尧有《谢御书陆贽奏议叙文折》。硃批:“览卿奏谢,知道了。此事当具本奏,令众知不私。此篇文朕先已发出乾清门,满汉大臣看过。本上文意可另斟,着特谕。”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奏事密折直接呈送皇帝 B.一般事务奏事另有途径
C.提高了军机处办事效率 D.皇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孔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曰:“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由此可知,三者都

A.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
B.认为自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
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