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诗经》中提到的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上述材料不能直接说明
A.甲骨文是研究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 |
B.《诗经》中有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 |
C.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重要粮食作物 |
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 |
成书于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 B.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
C.北魏迁都洛阳后,促进当地繁荣 | D.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发展 |
北魏统一北方后,对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导致()
A.国家赋税增加 | B.豪强地主隐瞒土地人口 |
C.农民负担减轻 | D.社会矛盾缓和 |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 B.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
C.平民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
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基本治国要领。下列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②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③什伍连坐法 ④焚烧诗书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史记》记载:“(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资治通鉴》记载道:“秦被甲百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除去)甲徒(空)褐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的那一项内容?()
A.连坐法 | B.奖励军功 | C.奖励耕织 | D.重农抑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