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湿地

①平静的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成群的野鸭在水面上玩耍,各种水鸟在欢娱地歌唱……这就是湿地的真实写照。像这样濒临江河湖海的地带,长期受水浸泡而形成的滩涂、沼泽、湿草甸泥炭地、红树林以及潮落时水深不超过6的海域都是湿地。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

②湿地是如何形成的呢?

③当泥沙丰富的流水流近湖泊之时,由于水域变阔而流速变缓、泥沙下落沉积而成浅水滩。湖泊,不单是五彩云霞的梳妆镜,更是水生植物的乐园。浅水湖区,芦花飞荡,香蒲拂摇;次深湖区,睡莲、浮萍悬浮、飘摆于水面上;深水湖区,墨绿色的绸缎般的波浪时起时伏,那些生长于X-中的水草繁杂而茂盛。春来夏往,秋隐冬藏,植物生活于湖泊,总会有生有死,有死有生。那些腐烂的残体日积月累,最终多默默地、叠加式地沉积于湖底,经由水涨水落的浸泡,经由日月轮转的沧桑,终成泥炭,于是,湖底慢慢抬升,湿地也就逐渐形 成了。

④湿地调节着地球的水循环。那些河边的森林、湖边的 漫滩,一直在进行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换。洪涝之时,湿地 总能够缓冲、储蓄和吸收洪水;倘遇干旱季节,又能够将水分"解放"出来。湿地上的植被摇荡起伏,减轻或减缓了水体对海岸线、河湾及湖岸的侵蚀。

⑤湿地被科学家誉为地球之"肾"。自然界生物链的完整、优化,离不开湿地。湿地既吸收营养物质,又促进地球的新陈代谢,是"天然的过滤器"。

植物在湿地繁衍,动物在湿地蹒跚游弋、跳跃爬行和栖息。即使晴空排云而上的仙鹤,声鸣于天,也是清晨从湿地超发,黄昏则次第归来,在湿地降落,喝水照影;翩翩起舞的大雁会呈"一"字、"人"字形排列,从广阔的天空降落于湿地之上。鸟类依赖湿地就像影子依赖光,、翅膀依赖空气一样。湿地是生命的家园,是文明的摇篮和温床。

⑦人类本应与湿地和谐相处,本应悉心地呵护湿地。

⑧但是长期以来,人类对湿地究竟贡献过多少关爱呢?古典诗词中那些拍打碣石的咆哮海水,朝天际奔流的滚滚江水,秀比西子的杭州西湖等,姑且算是反映人类对湿地的关爱吧,却也仅仅是蜻蜓点水般人文情怀的附加点缀。空灵、超脱的中国画亦有描绘苍茫烟水的画作,民间音乐尽管也有表现湖月照影,流泉叮咚的乐曲,然而,谁又能说其着力表现的只是湿地呢?

⑨令人忧虑的是,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膨胀,湿地的现状不容乐观,湿地面积减少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就我国来说,从科学家们绘制的湿地分布遥感图即可看出,中国的湿地总面积l0年间已减少了5万多平方公里。由于人类盲目围垦和过度开发,天然湿地面积不断消减,功能不断下降,造成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威胁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还造成湿地降解污染能力的下降,导致水质不断恶化,许多河流因被污染失去了饮用的功能。比如,目前我国大型河流61%的河段已被污染,不可饮用。另外,又致使其缓冲、储蓄和吸收洪水的能力下降,直接给调蓄防洪带来极大的隐患。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不能不说与湿地面积的锐减有着一定的关系。不讲"土地伦理"(【美】利奥波德:《土地伦理》)成了自蒸汽机诞生以来世界性的不可逆转的黑色潮流,湿地的命运岌岌可
危……

⑩保护湿地已经成了人类刻不容缓的行动。国际《湿地公约》的诞生,引起了人类对保护湿地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已经加入了缔约国的行列。迄今为止,《湿地公约》缔约国已逾百个,每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都会有一个宣传主题。可以说,保护湿地目前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相信随着人类对湿地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化,湿地的命运定然会出现转机。

(本文有删改)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以湿地为说明对象,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湿地,其次介绍了,再次介绍了,最后则介绍了湿地的前景。

文章开头部分指出"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请根据具体内容说说"湿地的多种独特功能"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文中第⑨段画直线的句予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运用这螳说明力'法的作用是:

阅读文章第⑨段文字,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湿地断消减、功能不断下降所造成的严最后果。

.说明文语言有"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之分。请分析文章第①、第⑥两段画曲线的文字,其中,属于"平实说明"的是第段文字,其说明效果是:;属于"生动说明"的是第段文字,其说明效果是: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走近森林
张志毅
①森林是以树木为主体的许许多多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森林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森林资源按自然属性可划分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两大类。其中生物资源又可分为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类。植物资源包括林木资源(乔木、灌木和竹子)和非林木资源(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和其他种子植物等);动物资源主要包括哺乳动物、爬行动物、森林昆虫、鸟类和鱼类等;微生物资源主要包括各种菌类、支原体、衣原体等。非生物资源主要是指支撑森林生物的林地土壤、水分等资源。可见森林是地球上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资源库,而且其主要部分即森林生物资源部分,是可以持续利用的可再生资源。
②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同时,森林还具有维护地球生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价值。
③森林可以给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木材产品和林副产品。木材产品主要包括原木、锯材、纸浆材、人造板材等;林副产品主要包括森林动物与微生物提供的各种产品等。为人类提供这些产品无疑是森林的重要功能。
④森林是生态平衡的主要调节器。森林可以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使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纽带,对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起着中枢和杠杆作用。可以说没有森林就没有生态平衡。
⑤森林能够有效地涵养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凭借庞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能够起到良好的蓄水保土和减轻地表侵蚀的作用。据测算,5万亩森林的蓄水量约有一百万立方米。在森林被破坏或无森林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道和水利设施不断受到泥沙淤积,经常造成水灾。
⑥森林能够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目前地球上的500万~3000万种生物中,有一半以上是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⑦森林能够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由于近代人类大量使用石化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引起地球上的“温室效应”。每公顷森林平均每年可吸收20~40吨二氧化碳,同时放出15~30吨氧气。
⑧森林能够有效地净化空气,城市中路旁的林带可以阻挡沙尘,滞尘率高达70%~90%。同时林带还有降低噪声的作用,噪声经过30米宽的林带可降低6-8分贝。
简要概括森林有哪些作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借助上文的知识,说说密云水库上游大面积植树造林的原因。


材料:1960年,总库容43.75亿立方米的华北最大人工湖--密云水库建成时,上游林地面积只有40万亩。50年来密云通过植树造林、爆破造林、飞播造林等多种形式,在库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荒山行动。现在水库上游林地面积已达133万亩,林木覆盖率77.16%,密云水库上游已经成为北京林木面积最大、林木覆盖率最高的地区。

阅读下面议论文,回答问题。
微笑的魅力
①微笑是人类最美丽的表情。她是以自信架起的希望灯塔,是弱小者手心的一片爱的阳光,是乞食者心中的一块甜美的奶酪,是冷淡者融化冰山的熊熊烈火。无论你是经受着风吹雨打,还是沐浴着阳光雨露;无论你是已攀上了顶峰,还是被困于巨谷深渊,生命的微笑都能感化潮湿的心情,抹去不悦的色彩。
②还记得海伦凯勒吗?当她的生命在黑暗里碰壁时,正是沙莉文老师那微微的一笑,使她感悟到了阳光般的温暖。她说:“温暖的阳光照在我的脸上,我的手指触到了鲜花和叶子,我意识到春天来临了。
③雨果说:“微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一个平日对卡耐基很有意见的商人在背地里大肆抨击卡耐基,当卡耐基站在人群中听到他高谈阔论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这使得宴会主人非常尴尬,而卡耐基却安祥地站在那里,脸上挂着微笑,等到抨击他的人发现他的时候,那人感到非常难堪,正想从人丛中钻出去,卡耐基的脸上依然堆着笑容,走上去亲热地跟他握手,好像完全没有听见他讲自己的坏话一样。后来,此人成为了卡耐基的好朋友。正如卡耐基自己所说:“微笑是一种神奇的电波,它会使别人在不知不觉中同意你。”
④微笑不仅能让人驱走心灵的阴霾,还会让人变得友善。有一次,一位窘困不堪的乞食者将手伸到了屠格涅夫面前,但屠格涅夫找遍身上的每一个角落,什么也没有。于是他紧紧握住乞者的手,微笑地说:“兄弟,很抱歉,今天我忘记带了。”乞者眼里荡漾着异样的光芒,感动地说:“这个手心,这个微笑,就是周济!”
⑤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微笑,它也会对你微笑。微笑是一缕阳光能温暖自己也能温暖别人,别人能微笑着面对生活,我们也应该能呀!即使我们是一棵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也要微笑着迎接风雪的洗礼,用自己坚强染绿人们的心灵。虽然淡淡的一笑微不足道,但却令我们每天都心情舒畅的笑走在路上,也仿佛感受到了每位擦肩者的微笑。
⑥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管失败还是痛苦,我们如果能带着微笑出发,笑对人生,笑对生活,你会发现,天空是那么蓝,云彩是那么妩媚,那我们就会获得微笑的幸福,甚至能拥有金灿灿的硕果。朋友,快快亮出那最美丽的表情——微笑吧!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文章第①段把“微笑”比作“灯塔”、“阳光”、“奶酪”、“烈火”,请你概说这些比喻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请简要说说你对第②段海伦凯勒这句话的理解。
“温暖的阳光照在我的脸上,我的手指触到了鲜花和叶子,我意识到春天来临了。”

请简要阐释本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作者在第⑤段提出“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微笑,它也会对你微笑”的观点,请举一例证明这一观点。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男人的战争
周海亮
①他们一直住在城市边缘的一个平房里。房子紧靠铁路,简陋,背阴,更像个随便搭起的窝棚。他把她接进来,添置些锅碗瓢盆,两个人便开始了共同生活。他们在房子的四周围起了栅栏,在屋后种了樱桃树和蔬菜。于是夏天,坐在屋子里,竟也能闻见若有若无的清香了。
②可是到了冬天,房间立刻变得阴冷无比。他费了很大的劲儿,终于搞来了一个煤球炉。当淡蓝的炉火升起,他和她,便觉得暖意融融。
③煤球炉晚上需要封火,这成了他的工作。封火后的煤球炉像个打着盹暖暖的太阳。每天晚上他都要起来,两次,或者三次,察看他的煤球炉,抽上一支烟,再看一眼旁边熟睡的妻子,然后继续睡去。妻子说,你晚上总起来干嘛?怕别人偷了你的破炉子?他嘿嘿笑,露着尴尬的表情。晚上却依然起来,察看他的煤球炉,两次,或者三次。
④儿子懂些事的时候,也对他的举动不解。他告诉儿子,煤炉封不好的话,会中毒呢.儿子把他的话告诉妈妈,两个人不以为然。他嘿嘿得地笑,抽根烟。他眯起的眼睛里透过一个巨大的圆圈,注视着这对快活的母子。他的目光,柔情似水。每天晚上他仍然起来察看他的煤球炉,两次,或者三次。他的煤球炉在冬天从来没有熄灭过。他认为那是家里的太阳。
⑤儿子长大了,去很远的城市读书,在很远的城市工作,又在很远的城市安了家。元旦的前几天,儿子打电话回来,说要接他和妈妈去那个城市住些日子。儿子说那里天气很好,房间里也通了暖气,很暖和,很舒服。
⑥那几天他正好有些琐事,便让妻子一个人先去了。后来他得了重感冒,便打消了去儿子那里住些日子的念头。过几天儿子再一次打电话过来,说就来住几天吧。他说今年还是算了,明年再说吧。那天儿子在电话里劝了他半个多小时,还是没能将他说动。放下电话的时候,他听出儿子的声音有点恼。
⑦儿子决定亲自接父亲过去。儿子下了火车,天刚刚亮。儿子敲父亲的门,很久才敲开。他穿着睡衣,睡眼朦胧中见到了自己的儿子。屋子里寒冷无比。那个煤球炉,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熄灭,冷得似南极的一块坚冰。儿子问,炉子怎么灭了呢?灭了吗?他看看,果然。“晚上没封好吧。”他说。不是每天晚上都要起来察看两三次吗?儿子的话随口而出,他知道那是父亲的习惯。“好几天没起来了。”他说,“自从你妈去你那儿后,我晚上就没起来过。三十年来,还就这几天,睡了个踏实觉。”脸上竟露出孩子般得意的神情。
⑧儿子的心颤抖了。他突然觉得面前头发花白身体伛偻的爸爸,就像一名战士。只为保护自己的妻儿,竟默默地和一个破旧的煤球炉,战斗了30年。
文中男人的战争具体指什么?

第③段划线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第④段划线句对父亲的描写。

作者把父亲比作“一名战士”,把课题写为“男人的战争”,这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下面对小说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反复出现父亲夜里起来察看煤球炉“两次”“三次”,这是运用渲染的手法,突出父亲为了妻儿长年累月、不辞辛苦、默默地付出的行为。
B.第⑥段写父亲得了重感冒,打消了去儿子那里的念头,这一描写表现了父亲总是默默地关心家人,一心为家人着想的品质。
C.第⑦段中儿子敲父亲的门,父亲很久才开门,说明父亲睡得很沉,很踏实,因为他的战斗终于结束了。
D.文章结尾“儿子的心颤抖了”,表明他终于明白了父亲30年的战斗都是为了他们母子俩,因而被深深地触动。

(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选自2015年4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文章第②段写人们看见枣子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石崖上的枣树给了你哪些启示。

(共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发展的高碳特征也非常明显。高碳不仅加剧气候变暖,而且与污染有强相关性。今天我们已认识到,光讲发展是不够的,还要讲发展方式、选好发展路径。如果中西部地区沿袭东部一些地区过去的发展路径,我国经济发展就会更高碳。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转向低碳发展已刻不容缓。
②从能源经济学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现在年人均能耗近10吨标准煤;另一类是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现在年人均能耗是5吨标准煤左右。两类国家人均能耗相差一倍之多,而人均碳排放相差还不止一倍。一些人经常以美国的发展为标准,但如果世界其他国家都达到美国那样的人均能耗水平,那就得4个地球才能养活人类。所以,美国这种高能耗发展模式是不能模仿、不可推广的。对我国来说,控制总量,坚持高效、洁净、低碳,是低碳发展非常重要的内涵。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是低碳能源的“三匹马”,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需要并驾齐驱、形成合力。惟有如此,才能更多地替代煤炭。
③在我国,目前已有许多低碳发展方面的实践。近些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很大,淘汰落后产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强度下降19.1%,2014年碳强度下降5%;工业余热替代北方传统供暖规模试点成功;低碳城市试点初见成效;等等。低碳发展使经济增长更理性、质量效益更高。所以,国际和国内的实践都表明:低碳发展之路可以通向现代化。低碳发展以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重塑经济,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走低碳发展之路,既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更是为了国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④事实上,低碳发展不仅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会带来社会治理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进形成低碳社会。低碳社会的基础是城乡一个个低碳“细胞”,包括低碳社区、低碳企业、低碳乡村、低碳家庭等。如果每个“细胞”都能达到低碳水平,就会带来社会治理、公民素质、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意义非常重大。我国是人口大国,自然也是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排放大国。废弃物不是无用的东西,而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具有可行性,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低碳社会中意义重大的新兴产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产业。废弃物分类资源化利用能不能实现,又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有很大关系。所以,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人人参与。
⑤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转向绿色低碳发展。这是一个总趋势,也可以说是一场竞赛。在这场竞赛中,我国不能落伍,而必须尽快抢占新的战略制高点,切实迈向生态文明。
(选自2015年4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对本文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必须走低碳发展之路。
B.走低碳发展之路,就可以通向现代化。
C.低碳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形成低碳社会。
D.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我们人人参与。

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高碳发展加剧气候变暖、污染环境说起,从而引出我国经济发展要努力转向低碳发展,语言简明,有较强的说服力。
B.本文思路清晰,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结合国外、国内的现实进行具体分析论述,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C.第②段例举了两类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能耗的事实,并结合我国进行了比较论述,从而证明中国不能模仿美国的高耗能发展模式。
D.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我国将逐步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利用,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产业。

下列对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之间的关系互相对立统一,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B.这个句子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三匹马代指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生动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的重要作用。
C.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作为低碳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D.这个句子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用三匹马代指,新颖别致,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