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二 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遇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列举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世界大战刺激了诸如美国、日本和英联邦自治领之类国家的工业化,打破了这一经济平衡。这意味着英国海外市场的减少;尤其是纺织品市场的减少。在纺织品方面,英国面临着日本的激烈竞争。英国商船队在很大程度上遭到破坏,和英国不再是世界金融中心这一事实一样,也使无形收入减少。布尔什维克革命进一步损害了英国的经济,因为它不仅消灭了大量的投资,还消灭了一个重要的制成品市场。——《全球通史》
材料二这些状况必然产生政治上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自由党的衰落,当时工人们希望摆脱困境而愈来愈转向工党。……每一个都有自己医治国家弊病的灵丹妙药:保守党提倡保护贸易制;日益衰落的自由党提倡自由贸易;工党提倡资本课税和重工业国有化。最终结果是保守党和工党一个接一个地交替组阁,但没有一个内阁能大大改善国家的命运。
材料三战争结束后,德国物价急剧上涨,面包的价格竟然涨了 2倍多。对此,德国人民上街游行,抗议物价上涨。有30多万人参加了这次游行,并进而发展为暴动,上千人被杀,上万人被捕入狱。——岳麓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一战”后英国经济衰退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英国的经济状况对政治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说明战后德国的经济状况以及对政治产生的影响。(4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其次,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做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为止……。——《<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
材料三德国的《法兰克福评论》最近在头版破天荒地整版刊出红底色的马克思头像,其标题也很醒目“资本主义破产了吗”。该报认为,全球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梦想正在破灭。而卡尔·马克思对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的批判正在得到证实。……《每日镜报》也在15日的报道中称,“资本主义就像一场没有裁判的足球比赛”,腐败足球欺骗球迷。就像马克思写的,国家需要一个代表,这样才能保证公平。该报还认为,马克思的观点对现代社会也是“崭新的”。——转自《环球时报》2008年11月21日
(1)材料一中所说“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指的是什么?马克思详细论述这一观点的著作是什么?
(2)材料二的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持怎样的看法?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阐述作者持这种看法的理由是什么。
(3)据材料三分析一个半世纪后欧洲人重新热捧马克思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目前,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工程建设已经在武汉全面展开。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问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沉浸在极度的苦闷和彷徨之中,原来的幻梦破灭了。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机会提出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一度恢复帝制、张勋拥戴宣统皇帝复辟;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争夺为背景,国内军阀的割据和混战愈演愈烈;在思想界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它们如话剧一般一幕紧接一幕地在中国的舞台上演出。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曾概括地描述出当时的情景:“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材料二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三、其次为民权。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四、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 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孙中山,民国十三年四月十二日》
材料三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四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他还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今天,我们重温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更能体会到他始终不渝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
——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状况。(不得摘抄原文,3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体现了启蒙运动哪些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二归纳国民政府的职责。(2分.答出两点即可。)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民主革命的理论和组织方面是怎样做到(材料三中)“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
(4)为实现材料四中“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过哪些努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相关问题:
材料一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
材料二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郑军已是全军覆没,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郑克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以上摘自《康熙统一挡案史料选书籍》
材料三康熙皇帝……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包括:实行“更名田”制度,还田于民,奖励垦荒,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兴修水利,修治黄河、淮河和大运河。
材料四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政府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至康熙十八年年底,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580名。
材料五澎湖海战结束后,施琅惯彻康熙帝“因剿寓抚”的方针,下令暂停军事进攻,禁止杀戮,张榜安民;优待战俘,放其归台;向台湾军民发布《安抚输诚示》,宣扬清政府宽大投诚者的政策;又派人劝说郑克爽投诚。施琅郑重表示:“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以郑克爽为 的郑氏集团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
材料六第二年,康熙帝下诏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蒋毓英担任第一任知府。蒋毓英在任内颇有政绩,使台湾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其政治地位更加重要。
——《大清王朝》
(1)据材料一,你认为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根本分歧是什么?康熙帝对台湾是什么观点?
(2)据材料一、二分析: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政策?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五,简要分析康熙帝最终能以武力统一台湾的原因。(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根据材料六说明康熙帝对台湾的治理措施。

阅读下列图标和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上海
方举赞
发昌机器厂
南海
陈启源
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
朱其昂
贻来牟机器磨坊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其分布地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民族企业发展的什么状况?
(3)根据材料三,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
(4)根据所学知识简述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