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对人们说:“由于这个宪章,你们实现了三十年前那个伟大政治家-伍德罗·威尔逊的理想。”这里“威尔逊的理想”是建立
A.联合国 | B.欧洲联盟 | C.北大西洋公约 | D.国际联盟 |
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A.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 |
B.参加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 |
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建![]() |
D.革命都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
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在华外国人受到“庇护”的依据是()
A.居住及租地![]() |
B.海关管理权 |
C.领事裁判权 | D.片面最惠国待遇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清,回天无力,它亡得窝囊。”“周之亡是制度之亡……;清之亡,既是文化之亡,也是制度之亡。”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A.“秦虽死犹存”指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
B.“周制度之亡”指分封制废除,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不利于西周政治秩序的稳定 |
C.“清文化之亡”指儒家文化受到冲击而动摇 |
D.“清制度之亡”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 |
右图是唐朝至清朝科举考试中“状元”(部分)在今天各省分布情况。这一资料不能说明()
A.文化重心不断南移 |
B.经济重心南移是文化重心南移的基本原因 |
C.北方文化走向没落 |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南方文化教育发展 |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A.郡县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科举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