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说:“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
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英国1722年《定居就业与救济法》赋予教区强制性要求贫民受雇于雇主的权利。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济贫法”,对申请救济的贫困者要进行严格分类和审查。1948年英国政府又制定了《国民扶助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包括所有社会服务项目的,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包括全国所有公民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英国福利体制评价正确的是()
A.18世纪的救济措施适应了工业革命的要求 |
B.新济贫法体现了对贫困者的人道主义援助 |
C.19世纪社会矛盾尖锐是英国救济制度发展的基本动因 |
D.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保障措施反映出政府职能扩大 |
1953年,周恩来主持通过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明确了由新设立的中央高等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规定,综合性大学以及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这些决定反映了()
A.高等教育变革符合当时经济建设需要 |
B.当时政治环境推动了教育体制变革 |
C.领导个人喜好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
D.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国家政策同步 |
民国十三年八月,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表明孙中山先生()
A.认为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目标一致,过程迥异 |
B.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 |
C.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
D.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确立三大政策 |
有学者认为:“似乎十分有悖常理但又千真万确的是,对西方实际统治的反抗已大大有助于完成西方文化对世界的征服。”符合文中所说的“反抗”包括()
A.太平天国运动和美国独立 | B.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
C.洋务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 | D.明治维新以及五四运动 |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
B.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
C.英军发展海外贸易 |
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