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湾畔曾是我国内陆海水入侵最严重的“深度海侵地”。而如今则成为山东著名的绿色走廊。该地的经验是:实施水系联网工程建设,开源节流;调整农业结构,趋利避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莱州湾畔地区起初也不是“深度海侵区”,而沦为“深度海侵区”的原因主要是
| A.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倒灌 |
| B.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
| C.过度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 |
| D.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 |
莱州湾畔地区人民成功地抗击了“海水入侵”,说明他们的行动和措施符合
| A.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论思想 | B.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
| C.人地和谐的人地伙伴论思想 | D.科技帮助我们征服自然的论断 |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 )
| A.公众的接受和参与 | B.关停并转严重污染的企业 |
| C.禁止利用野生动植物 | D.科学技术解决污染问题 |
读1995年某国人口文化构成示意图,回答: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
| A.11% | B.15% | C.20% | D.25% |
针对图中反映的问题,主要的解决措施是
| A.实行计划生育 | B.海外移民 | C.提高人口素质 | D.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
读甲、乙两工厂万元产值主要成本百分比比较表,回答:
| 原料成本 |
劳动力成本 |
技术成本 |
运输成本 |
其他成本 |
|
| 甲工厂 |
41 |
22 |
6 |
10 |
21 |
| 乙工厂 |
3 |
23 |
43 |
6 |
25 |
下列关于甲、乙两工厂劳动力成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工厂所属工业类型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相当 |
| B.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甲、乙两工厂劳动力成本比例上升 |
| C.甲工厂属于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工人的工资水平低 |
| D.乙工厂属于技术指向型工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高 |
下列关于甲、乙两工厂所属工业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总体上看甲类工业受地域条件的限制逐渐减弱 |
| B.乙类工业在我国正逐步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
| C.甲、乙两类工业发展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要求相同 |
| D.自然条件对甲、乙两类工业均无明显的影响 |
读图回答:
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 | 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
| C.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 | D.垂直地带性规律 |
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 A.降水多集中夏季――河流有夏汛 |
| 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
|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
| D.山区较陡――河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
下图是世界四地的关联图,读图回答:
如果图中箭头a、b、c表示国际贸易中的某种农产品,那么该农产品是
| A.小麦 | B.玉米 | C.水稻 | D.大豆 |
如果图中箭头b表示电子工业的区位转移,下列属于导致其转移的因素是
①地价②技术③劳动力④资金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下图表示四种货物生产运输过程中的相关特征。回答:
适合航空运输的货物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货物④最佳运输方式是
| A.公路 | B.铁路 | C.河运 | D.海运 |
生产布局受交通制约最明显的货物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